主编温静导读:《歌手2025》凭借创新理念、对音乐本质的坚守和对前沿科技的探索,为音综市场开辟新路径,在破与立之间实现了自我突破与全面升级。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作者:唐瑞峰
十年,对一档音乐综艺而言,是从初步探索到厚积薄发,是从竞技场到多元文化舞台的转变。当《歌手2025》焕新归来,它既承载着观众对往昔经典曲目的眷恋,更肩负着在当下音综市场如何冲破传统桎梏、再攀艺术高峰的使命。
从七期竞演来看,《歌手2025》凭借创新理念、对音乐本质的坚守和对前沿科技的探索,为音综市场开辟新路径,在破与立之间实现了自我突破与全面升级。
定义体验新边界
回归音乐的“真实”纯粹
科技作为增强艺术体验的工具,而非取代人类情感的主体。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应更聚焦于感官体验的解放与人类感知的延伸,这种理念在音综市场正逐渐落地生根,成为推动节目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歌手2024》的成功源于“直播真唱”的勇气,《歌手2025》在此基础上,借助科技将直播体验继续推向新高度,其推出的“全民预测、全民导播、全民陪看、全民围观”四大互动玩法,通过“多轮预测抽奖、横竖机位拼接、不同圈层嘉宾陪看、线上与现场互动贯穿”的跨空间直播互动模式,让观众以多种方式参与节目。
这种“从观看到共创”的体验,本质是将观看视角下放给观众,使得直播不再仅仅是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实现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双向情感共鸣,重构了内容消费的权力结构,而“AI情绪识别”技术能实时捕捉现场听审团情绪,让虚拟听审坐席感受热烈氛围与情感冲击,亦是对直播模式和沉浸式音乐交互体验的革命性创新。
时下,网络视听内容正朝着主流高端的发展态势迈进。此次,《歌手2025》在芒果TV电视端开放4K超高清直播,这也是网络视听平台对原声4K的首度试水,其首创的轻量化算法调色技术、全IP轻量化播控系统以及画质智能适配技术,解决了同播难题与兼容性问题,为超高清直播普及奠定基础,进而构建了互动式、沉浸式、虚拟现实等视听体验新业态。
“纯朴发挥了它的全部魅力,它是艺术臻于最高境界的标志”。著名音乐家肖邦曾表示。“不是直播,我不会回来。”林志炫的宣言道出节目核心价值,直播理念不仅是对传统竞技类音综固有模式的深刻反思与大胆突破,更是对音乐纯粹性与真实性的回归与弘扬。《歌手2025》监制洪啸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好的综艺需要最大限度地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真实是提供情绪价值很大的来源。虽然真实的代价很大,《歌手2025》未来仍将“继续无畏的真”。
不论是对林志炫淘汰的质疑,还是对范玮琪发挥失误的叹息,或是对郑欣宜退赛的可惜……《歌手 2025》秉持"允许争议、鼓励实验"的创作理念,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具有先锋性的音乐生态场域。这种探索不仅关乎艺术本身,更重构了观众感知音综的方式——通过允许不完美、接纳不确定性,为音乐保留必要的区间,这不仅是艺术创新最珍贵的原始能量,更得以让音乐得以自由发展,回归音乐本身的纯粹与包容。
技术的迭代建立于节目直播的真实逻辑之上,核心是将真实场景、声音、情感即时传递给观众。当技术成为连接情感、还原真实的桥梁时,也就延展了音乐体验边界,重新定义了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也正因为直播仪式感的烘托,观众观看节目的情绪被渲染得更加强烈,也由此获得了更加饱满的好奇心和愉悦感,他们从家里的高清大屏上纷纷翻拍节目画面上传朋友圈,进而形成了一场全面热议“歌手”的媒介景观。
把握年轻受众文化基调
推动品牌IP年轻化
近年来,随着Z世代的崛起,年轻观众的音乐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的数据,67%的流媒体音乐消费来自这一代人。《歌手 2025》在阵容选择、歌曲改编及传播策略等维度进行大胆创新,通过注入年轻化基因,为音综市场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与全新气象,也推动自身品牌IP完成年轻化转型。
《歌手2025》在阵容选择上大胆突破,大胆启用00后的单依纯、马嘉祺等新生代歌手,为节目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血液。单依纯《思念是一种病》给出了最温柔的抚慰,《一个人跳舞》以细腻空灵的转音将记忆拉回从前;马嘉祺《光之翼》中充满了对赛博未来天真与美好的想象,《云与海》则将复杂的情绪被揉进歌声。这些新生代歌手声线干净透亮又带着成长的力量,他们用实力和个性证明流量与实力并非相互冲突。
不止如此,“00 后歌手上桌”也重新构建了华语乐坛的代际传承体系。这种“老中青三代同台竞技”的模式,既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性,又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节目中找到共鸣,为乐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在音乐改编上,《歌手 2025》展现出了高度的创新性,成功实现了音乐的年轻化表达,精准契合了年轻群体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诉求。
以最新一期揭榜赛为例,米奇·盖顿动情演绎全新版本《You Don't Know Me At All》,陈楚生的《大梦》带来更多疗愈的色彩,者来女将世界音乐元素的创新性融入《站在高岗上》,单依纯对《思念是一种病》进行更抒情的改编,GAI周延以现代编曲重塑《兰花草》……民族神韵、时代经典、流行热力的交织融合,通过创新改编,一首首音乐得以走进年轻受众的生活,成为他们表达情感、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音乐市场,年轻人已成为音乐行业的主流人群,他们的音乐消费习惯和审美偏好深刻影响着音乐行业的发展方向,音乐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在此背景下,《歌手2025》把准年轻受众的文化基调,促进音乐传播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单依纯对《李白》的改编大胆又新奇,完全跳出了原来的框架,展现出独特的音乐视角和创造力,众多年轻网友纷纷跟着翻唱、二创,形成了一股音乐创作热潮;者来女通过演唱《三界四洲》引发“三千四周无双休”的网络热梗,成功实现音乐破圈与年轻化传播,其舞台表现与文化表达也引发了网友的多元讨论。
年轻观众在高频使用过程中,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行为模式,都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相互影响,形成文化层面的互通与融合。这种玩梗方式不仅让观众在听音乐过程中感受到了趣味性,更通过提供社交谈资和情绪出口,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以音乐为媒:
书写跨国度之文明互鉴
在竞争激烈的文娱市场,能突破地域与文化壁垒,在国际传播中“破圈”的节目并不多,《歌手》不仅“出圈”,更实现了“出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两次点赞《歌手2024》,称“节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做同一件事:促进国际合作,推动良性竞争和共同发展!”。在刚刚落幕的白玉兰颁奖盛典上,《歌手2024》更斩获第三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传播奖”,再次彰显了《歌手》当之无愧的全球影响力。
在《歌手2025》中,单依纯演唱的《李白》更是引发现象级的国民度,尤其是那句“如何呢 又能怎”,以一种魔性且充满力量的方式呈现,迅速席卷全网,成为了大众口中的现象级热门金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文旅机构更纷纷联袂安利,而这也是继去年《歌手2024》之后,节目再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
7月3日,湖南卫视公布了新一期《歌手2025》国际双揭榜赛制,李佳薇、艾莉西亚·伊芙琳强势登场。消息公布后,各方纷纷为参赛歌手加油助力: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为马来西亚籍歌手李佳薇参加《歌手2025》揭榜赛加油打气;同时,中国外交部拉美司为巴西歌手参赛点赞,巴西驻华大使馆也为巴西歌手参加此次揭榜赛加油鼓劲儿。
自去年“歌手”首次采用直播形态,并广泛邀请国际歌手参与,“歌手”就从传统的华人唱将大比拼,变成了世界顶级歌手的竞技舞台。《歌手2025》一开始就在“音乐护照”的宣传片中写到:“携来他乡的文化,带走华夏的回想,世界晴雨变幻,音乐永恒共鸣。
《歌手2025》调整了国际嘉宾的邀请思路,更强调音乐背后的文化共鸣,实力与文化符号并重,让音乐化作连接世界的坚固桥梁场。以音乐为媒,节目重视音乐背后的情感共鸣,涌现出诸多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歌曲。
比如,格瑞丝·金斯勒用充满磁性与张力的嗓音为《如愿》注入了全新的音乐风格,传递中国美好;麦可·布雷以一曲同样经典的《Home》打动在场所有观众,传递藏在旋律中的思念情绪;查理·普斯再唱经典曲目《See You Again》,熟悉的嗓音,全新的演绎,掀起了“情怀杀”。
此外,广大海外观众通过云端观演,对节目中展现的“中国元素”赞不绝口。林志炫《悟空》融合传统京剧与流行音乐,GAI周延《黄种人》融合川渝唱腔与江湖豪情;者来女《站在高岗上》在原有的民族风里,融入了世界音乐的编曲。不止如此,中外歌手同台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单依纯与Grace Kinstler“中美最强00后对决”,展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构建起全球音乐和谐共生的生态。
《歌手2025》以国际传播之视野,书写跨国度之文明互鉴,让音乐成为跨越国界与文化的情感纽带。在这场音乐的盛宴中,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马来西亚、日本、美国、中国的音乐之美妙熔于一炉,不同国家的歌手们不仅用歌声传递着情感,更以实际行动深入体验和感受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麦可·布雷前往长沙岳麓书院进行了游览参观,沉浸式体验这座千年学府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他还饶有兴致地感受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疗,他表示很喜欢中国文化中对习俗和传统的重视;在“湖南人”主题展厅中,格瑞丝·金斯勒对音乐类文物表现出浓厚兴趣,惊叹于中国古代工匠的精密铸造技艺,还现场体验了山海APP的3D文物鉴赏功能。
于破立间重塑音综新范式
《歌手2025》是一次成功的自我突破与全面升级,它以无畏的勇气和前瞻的视野,在破与立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破,是打破传统音综旧模式,摒弃“非赢即输”的对抗性竞技观念,突破传统受众的局限,冲破文化隔阂的壁垒;立,是构建多元互动的直播新体验,树立年轻潮流的音乐文化风向,促进文化在多维度、多层次上的流通与共享,进而搭建跨国度的文明互鉴桥梁。
以创新理念为引领,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内容深耕为根本,《歌手2025》重塑音综新范式。以音乐为笔、创新为墨,期待《歌手2025》继续书写音综崭新篇章,让音乐成为连接世界、传递文化的永恒力量,为华语乐坛乃至全球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