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密
个人结论:《F1:狂飙飞车》是近期唯一值得去电影院看的新片。

《F1:狂飙飞车》
可能有观众会觉得,这不就是又一部赛车电影么?每隔几年都会有一部,甚至国内的春节档,也不少见这类主打肾上腺素的「素鸡」电影。
但我觉得,这片和大多数赛车片相比,拍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先说说演员,这部电影是严密围绕布拉德·皮特的银幕魅力来展开的。

重点是,它抓住了皮特生涯后期的核心个人特质,来探讨衰老、悔恨和救赎的主题。皮特演的桑尼·海耶斯这个角色,像一个精心构建的载体,不仅承载了皮特的明星光环,更提出了一种关于衰老英雄的、更成熟的哲学。
关于这一点,尤其当我们拿皮特和他的同代巨星汤姆·克鲁斯对比时,会更有意思。
他演的桑尼·海耶斯,是一个和皮特演艺生涯后期形象高度契合的角色。他的这种形象,在《好莱坞往事》等影片中已有体现,当时为他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奖。
我认为,把这视为明星想挑战自我,反而是一种庸俗的说法。不如说这种深入挖掘饱经风霜的魅力人设,是明星心境的一种自然成长。
桑尼·海耶斯并不是一个过气英雄,正如电影里说的,他是一个从未真正成功过的赛车手。

当皮特将「地球上仅余的最后几位电影巨星之一」的银幕魅力,倾注到这个「疲惫老兵」身上时,一种梦幻般的「不真实感」,反而让这个原本就不真实的逆袭故事,变得比较可信了。
而且海耶斯的游牧式生活方式,让电影巨星的魅力和一种触手可及的失败感与悔恨融合在一起,这让他的回归比单纯的胜利宣言更具哲学力量。
皮特将演员自身的衰老过程融入了角色,那种男孩般的反叛和不羁,只有在他身上才是可信的。
他的存在,无需任何铺垫,观众会预先将这个人物与某种冷静、厌世而迷人的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来,就能让人自动信服他身上所兼具的经验、悔恨和犬儒……所有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物前史和情绪。

《F1》是由《壮志凌云2:独行侠》的核心创作团队打造(导演科辛斯基、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编剧伊伦·克鲁格),两部影片的核心概念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关于一位年迈的顶级明星重返高风险领域,指导新一代的故事。
然而,尽管结构相似,两位英雄的塑造却截然不同。
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独行侠」是一个挑战年龄和自然规则的人物;他依然是最好的飞行员,一个近乎神话的存在,其主要斗争是反抗想让他停飞的体制。
顺便说,克鲁斯的《碟中谍8》同样是关于无视自然规则的神话式反抗。

《碟中谍8:最终清算》
但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则被他的年龄和过去的失败所定义。
他的身体是旧伤的集合,这些伤病至今仍在影响他,他使用的是所谓「狡猾赛车手」的战术,其方法游走在聪明策略和肮脏手段的边缘,而非纯粹无敌的技巧。
国外的影评甚至说,海耶斯是对汤姆·克鲁斯「独行侠」角色的扭曲演绎,一个狡诈的规则破坏者,他不是克鲁斯那种让人无条件膜拜的英雄。

这种对比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衰老男性动作巨星的模式。
克鲁斯的模式是「超越」——通过纯粹的意志力和身体投入来战胜年龄。
皮特的模式则是「迂回」——在年龄的限制内运作,利用经验、狡猾甚至道德上的模糊性作为生存之道。
另外一点,独行侠的冲突是外部的(体制、敌人),而海耶斯的主要冲突是内部的(他的过去、他与皮尔斯的关系)。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两位巨星独特的公众形象和职业轨迹,也使得《F1》的英雄因其人性弱点显得更具共鸣。

另外,「以老带新」的代际传承是这类双主角电影常用的模式,《F1》的处理同样跳出了窠臼。
影片并非简单的师父带徒弟,而是建造了一条充满竞争的双向街道。这种紧张关系并非人为虚构,而是植根于F1这项运动的现实,即队友既是合作伙伴,也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在F1运动的专业语境下,影片重新定义了「传承」的概念。它不再是单向传递的遗产,而是在竞争的熔炉中共同创造的产物。
桑尼的最终救赎不仅仅是赢得最后一场分站赛,而是看到他的智慧与皮尔斯的天赋,二者融合成一种拯救了车队的新的精神。

我还想说下,这部电影对同类电影用得非常顺手的「屌丝逆袭」叙事模式的改造。
比如说,《飞驰人生2》就是经典的逆袭叙事的范例。
声名扫地的过气冠军获得了最后一次机会,他集结了一支由老朋友和一位天才新秀组成的草根车队,这支资金不足的杂牌军如何对抗财力雄厚的卫冕冠军?
整部电影的叙事都遵循着一条可预见的「屌丝逆袭」曲线。

《飞驰人生2》
《F1》颠覆了这一点。
虽然APXGP也是一支垫底车队,从未赢过一场,甚至未拿到过积分,不过影片的叙事焦点始终集中在于内部的斗争。F1的竞赛规则为此提供了完美的框架。
海耶斯和皮尔斯必须合作才能为车队得分,但他们同时也在为个人荣誉直接竞争,由此创造了一种更复杂、心理上更紧张的叙事。
所以影片的戏剧性并非来自「我们能否击败对手?」,而是来自「我们能否在不摧毁彼此的情况下合作?」。
这是一个源自F1这项运动独特规则的、更为复杂的人性问题。
于是本片要求编剧非常理解F1运动的规则细节和技术细节,否则写不出符合上述要求的剧本。

《F1:狂飙飞车》
目前的剧本,正是围绕着有些晦涩的F1规则和竞赛策略来构建每一场比赛的,重大情节点均是由赛车技术细节转化形成。
比如说在一场早期比赛中,编剧引入了策略性碰撞的概念。海耶斯通过玩弄F1规则来修复与皮尔斯的关系,他故意撞向其他车手以触发安全车进场,从而让皮尔斯追上对手并为车队赢得第一个积分。
这种策略在真实的F1比赛或许不太现实,但毕竟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我们允许它出现,这构成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发展时刻,展示了桑尼的狡猾和他转向帮助团队的转变。
还有轮胎策略,在意大利蒙扎赛道,一场雨战为主角团队带来了胜利的机会。海耶斯鼓励皮尔斯继续使用干地胎冲刺,这种策略风险极高,而皮尔斯缺乏耐心,过早选择超车点,最终功败垂成。

其他还有像车队指令、维修和换胎速度、赛车研发这些元素,都构成了重大的叙事发展。
所以我觉得《F1》也挺像美剧里面的律政剧或医疗剧,它依赖某种程序性的叙事结构,其中每个「案件」(一场大奖赛)都是通过专业知识(F1规则手册)的运用得以解决。
这使得影片的剧情悬念不仅仅来源于普通动作片依赖的视听刺激,而是让策略和智慧变得同等重要。
最后说下视听语言和真实性。
所有赛车电影,都会强调自己多么真实,多么还原比赛。的确,以前的《极速风流》《极速车王》都尽力做到了赛车层面和电影层面的双重真实,不过《F1》又有突破。

《极速车王》
《F1》的真实理念,还是从《壮志凌云2:独行侠》延续而来。
也就是无止境地追求实拍。
制作团队获准在真实的F1大奖赛周末进行拍摄,他们为虚构的APXGP车队建造了一个功能齐全的维修站,与真实车队的维修站并存于围场之中。
皮特和伊德里斯是在银石等真实F1赛道上高速驾驶经过改装的F2赛车(由梅赛德斯-AMG协助设计)。
相比《极速车王》的重建历史场景,还有《极速风流》使用英国赛道作为替代品,《F1》是将虚构故事直接融入了这项运动的当代现实,这恐怕是前所未有的。

《极速风流》
当然,前面两部影片,都讲的是历史上的赛车故事,创作初衷本来也有不同。
还有一点和《壮志凌云2:独行侠》一样,《F1》也使用了一些索尼和苹果定制开发的拍摄系统和技术,毕竟科辛斯基是技术狂魔。
具体的技术细节不讲了,我这里只说效果。效果就是很大程度改变了导演和动作场面之间的关系。

《F1:狂飙飞车》
科辛斯基不再是简单地捕捉片场发生的一切,然后在剪辑中进行组合,而是可以实时编排镜头运动(例如,从车手平移到一辆超车的赛车)。
这一样来,电影摄影和体育直播之间的界限,就被打破了,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混合的视觉语言,既有电影的质感,又有直播的即时感。
这种电影语言,是为体育电影,或者说赛车电影量身设计的。我敢说未来的同类电影,一定会参考本片的视听语言设计。
声音也值得说下。本片剧组获准在真实的F1练习赛期间,将轻量级录音设备安装在真实的赛车上,捕捉到梅赛德斯、法拉利赛车上不同动力单元独特的声音特征,再做混音。这种完全来源于真实运动场景的声学重建,是过去的赛车电影没有做到过的。

在这个基础上,两位主角的赛车还拥有独特的个性,尽管它们的设定都是使用梅赛德斯动力单元,但两台车的声音氛围,仍有区别,这就使得声音成为一种微妙的角色塑造工具,可以帮助观众在混乱的比赛场景中区分两位车手。
所以在我看来,《F1》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至少是对三种不同电影力量的精湛融合:一位持续衰老的电影巨星的人生哲学,一个从F1运动自身独特基因中巧妙构建的叙事结构,以及,为实现前所未有的沉浸感而量身打造的新一代视听技术。
或许,未来的体育大片都可以参考本片所树立的范本。不再营造虚幻的鸡血励志,而是通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彻底地将自身嵌入现实之中,从而获得一种神话般的力量。
这是当下电影亟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