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马英九访问大陆并提出“和平民主统一”主张,引发两岸各界广泛关注。这一表态在形式上展现出对两岸统一目标的认同,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在具体内涵和表述方式上,与大陆关于两岸统一的原则立场存在明显差异,值得思考。
马英九将“和平”界定为“排除武力”、“民主”阐释为“尊重台湾民意” 。这一表述与大陆的统一认知存在较大分歧。从法律层面看,我国《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在“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时,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马英九的“排除武力”说法,与这一法律规定的原则相悖。同时,大陆始终强调“台湾前途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决定”,而马英九将统一前提限定在“台湾民意认可”范围内,忽视了包括14亿大陆同胞在内全体中国人民对台湾前途的决定权,这与大陆立场形成了矛盾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统一”观点曾是马英九过去较为回避的敏感表述,此次明确提及,在形式上可视为其立场的某种调整。然而,这种表述与他在其他场合的表态存在不协调之处。一方面,他多次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指出“分久必合”是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和平民主统一”主张中的某些限定条件,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积极表态的实质意义。
在对“民主”的定义中,马英九强调“尊重台湾人民意愿”,但未清晰界定该意愿的边界,没有明确排除“台独”选项。同时,其言论更多聚焦“和平统一”路径,却未对“台独”行径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实质危害进行深刻批判。这种表述容易引发外界对其在“台独”问题上态度模糊的质疑。大陆舆论指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台湾,并非仅由台湾地区民意单方面决定其前途命运,马英九的相关表述存在偏离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

尽管马英九多次公开反对“台独”,与民进党“法理台独”主张有着本质区别,但将统一条件过度绑定“台湾民意”的做法,在当前岛内“拒统”势力仍有一定影响的背景下,客观上可能延缓两岸统一进程,延续“不统不独”现状,这也符合国民党部分人士传统的“维持现状”思路,难免引发外界对其推动统一诚意的疑虑和担心。
在马英九大陆之行中,国台办肯定了他坚持“九二共识”、促进两岸交流的积极努力,这体现了大陆方面对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人士的包容与欢迎态度 。但与此同时,大陆民间及部分媒体也对其“和平民主统一”主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呼吁明确台湾前途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决定的核心原则。
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科技、军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两岸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马英九在参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感叹“中华民族了不起”,这从侧面反映出大陆发展成就对台湾各界人士带来的触动。而台当局却不断增加防务预算,暴露其“以武拒统”的错误心态。在此背景下,马英九的“和平”主张,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两岸关系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

从本质上看,马英九的“和平民主统一”主张,是在大陆推动两岸统一的坚定决心与岛内复杂政治现实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尝试。他承认统一方向,有助于缓和两岸关系紧张氛围,但以“台湾民意”为条件回避统一关键问题、缺乏反“独”促统具体行动的做法,虽然与“法理台独”有着本质区别,却在客观上为“拒统”势力提供了一定话语空间,难以对两岸统一进程形成实质性推动。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要真正化解两岸困局,必须超越单纯强调“尊重台湾意愿”的局限,构建起充分体现全体中国人民意志的两岸关系发展机制。
在当前两岸关系中,统“独”较量与争取民心的斗争相互交织,只有打破“台湾问题仅由台湾人决定”的错误认知,才能为两岸同胞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开辟正确道路 。马英九此次言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积极信号,但两岸统一大业的推进,仍需要两岸各界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行动,共同跨越重重障碍,朝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