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整治违规吃喝,两大顶级央媒都公开发声了。
继人民日报发布“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的评论后,新华社也发布重磅评论,指出“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
新华社直截了当指出:公职人员24小时禁酒、聚餐控制三人以内、餐费必须AA……这些都是对整治违规吃喝的歪曲解读,必须予以警惕。

什么是24小时禁酒?言外之意就是不准饮酒。
此前有媒体报道,多名网友反映所在单位不仅口头通知24小时禁酒,下班后还会随时通知人员回单位监测血液酒精浓度,有的单位甚至要求不允许三人以上同桌用餐……
相信这些“奇葩”举措如果有正式通知或公文被曝光,一定会在网上引发热议,但现在基层单位其实也明白,这些要求摆不到明面上说,所以都以口头通知的方式传达。
那么,明知不合适,某些地方为何还会出现“24小时禁酒令”呢?
据《柳叶刀》及《科学进展 》杂志2024年的研究,中国每年因酒精相关疾病或意外死亡人数约70万至70.9万人,居全球首位 。
这一数据涵盖酒精直接引发的急性疾病(如胰腺炎、胃出血)、意外事故(如酒驾车祸)及长期饮酒导致的器官衰竭等。
具体到突发的急性疾病,比例大概是30~40%,也就是说,大约一年在30万人左右。从全年来说,平均每天有822人因为喝酒导致突发疾病死亡。
一年70万人,确实不少。那么,公职人员每年因酒精相关疾病或意外死亡人数是多少呢?
我国广义的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管理人员、基层自治组织管理人员等,总数在8000万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7%。
全国每年因酒致死的是70万人,那么公职人员平均每年因酒致死的大概在4万人左右。
因为公职人员收入有保障,而且很多人手中都有大大小小的权力,是他人所求的对象,所以比起其他社会群体,公职人员饮酒的机会和概率肯定要高得多,因酒致死的人数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估计每年不会少于五六万人。
在数千万公职人员的庞大队伍中,肯定良莠不齐,不可能个个都是勤廉双优的合格之人,自律意识不强者、酒瘾难抑者、身体有基础病者,应该不在少数,违规吃喝甚至喝到一醉不醒的现象,防不胜防,确实很难根治。
近日,海南省公开通报五起起违规吃喝案例,其中一起,恰恰发生在全国上下严整违规吃喝的风口浪尖。


东方市的这位黄副主任,堪称顶风违纪、不知敬畏、肆无忌惮、胆大包天!
在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正在进行、中央第八巡视组驻琼巡视、海南全省正开展违规吃喝问题集中整治的敏感时期,在中央、省、市已连续通报多起违规吃喝典型案例的情况下,作为市政府一名科级领导干部,黄靖权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犯下了一系列严重错误。
主动组局吃喝,完了还不过瘾,继续跑到KTV喝花酒、接受有偿陪侍,甚至喊来管理服务对象买单,这吃拿卡要的作风,这放浪形骸的形象,真令人不齿!
更离谱的是,从KTV出来,已醉得东倒西歪的黄副主任,居然直接开车回家,完全无视交通安全法规,把公共安全当成了儿戏。
结果好了,发生交通事故被公安机关查获,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刑事拘留,不仅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还要进去踩缝纫机,这代价不是一般的大呀!

公职人员身份特殊,社会关注度高,每一起公职人员吃吃喝喝甚至饮酒致死事故,“一不小心”就可能和违规吃喝、作风腐败挂起钩来,很容易引发舆情事件,酿成严重负面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关方面对违规吃喝事件的处理还是很重的。比如,在安徽宿松县千岭乡党委副书记吴行舟酒后死亡事件发生后,不仅县委书记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连临时负责市委工作的安庆市市长也受到诫勉处理。
就在刚刚,中央高层又通报了内蒙古自治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分党组成员、副主任委员、自治区国资委正厅长级干部魏栓师等人违规吃喝并致人死亡问题。
针对涉及面很广、防不胜防的违规吃喝,某些地方对公职人员实行24小时禁酒,或许也是迫于无奈吧?
实际上,对于史上最严“禁酒令”,很多网友还是支持的。
曾记否,八项规定实施前,公职人员队伍中吃喝风一度盛行,“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不少领导干部在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中搞垮了身子,甚至去了最不该去的地方。
最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指出,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一天的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15g,大约相当于啤酒1瓶(500ml),葡萄酒1杯(150ml),白酒1两(50ml)。
过量饮酒会对人体造成许多危害,比如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醉酒跌仆后外伤等。此外,长期饮酒还会对肝脏、心脏、大脑等人体主要器官造成损伤,甚至会诱发肿瘤。
党员干部尽量少喝酒甚至不喝酒,远离酒场酒局,换来的是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充足的学习时间,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酒是穿肠药,色是刮骨刀。
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虽浅淹死人。
24小时禁酒令,或许并不一定是坏事!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视频等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所使用图、文、视频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自: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