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技术员不准出境,而且必须知道每时每刻在哪干啥。”
从去年开始,中国稀土行业的人事变动频繁,廖春生、杨国安、董贤庭等一众业内熟知的高管相继从其岗位上辞职。
一个核心人员离职可以理解,但是陆续多人离职就很不寻常了,毕竟他们手里可是握着稀土的相关资料的。
网友呼吁国家要重视起来,不仅要盯住这些人员的日常动态,更要严防他们跑去国外!
为什么稀土行业有这么多人离职,他们“自由”之后都去哪了呢?

稀土提纯核心技术遭偷卖
其实一开始这些技术人员离职,大家还觉得不过是正常的人才流动。
直到去年,一桩震惊全国的大案突然爆出来,才让所有人后知后觉——原来这事不简单。
出事的是南方一家老牌稀土龙头企业,在行业里扎根二十多年,从矿山开采到深加工,产业链条完整得很,每年的产量在国内市场都能排进前三。
可谁能想到,这个集团里身居高位的副总裁,竟然鬼迷心窍,做出了背叛国家、背叛行业的事儿——他偷偷摸摸地向境外势力出售稀土提纯的核心技术。

这稀土提纯技术,那可是咱们国家稀土产业的命根子啊!
从一堆混杂的稀土矿石里,把各种有用的元素精准分离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背后凝聚了咱们科研人员多少年的心血和努力。
这位副总裁倒好,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顾国家利益和行业的未来,把这么关键的技术拱手送人。

事情曝光之后,相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搜集证据,最终将他绳之以法,法院依法判处他11年有期徒刑。
这件事,在整个稀土行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以前,咱们总觉得稀土行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着矿山资源展开的。
谁家能拿到优质的矿山开采权,谁家能挖到更多的稀土矿石,好像这就是竞争的核心。

可经过这事儿,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战场早就变了,早就从矿山转移到了人才身上。
矿山资源再重要,它也是死的,可人才脑子里的技术,那才是活的,才是真正看不见的宝贝。
就拿这次的事儿来说,一旦关键人才带着技术被挖走,或者像这位副总裁一样主动泄密,那损失简直无法估量。

中国掌握着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分离技术专利,这些技术一旦到了境外势力手里,他们就能利用这些技术发展自己的稀土产业。
咱们国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可能瞬间就会化为泡影,在国际竞争中陷入被动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稀土技术这么重要,境外势力早就盯上了。

稀土行业祭出 “防偷师” 狠招
有业内人士爆料,国外一些企业为了挖到咱们的核心人才,手段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除了砸钱,还有人用“美人计”设套,甚至通过资助人才子女留学的方式,变相施加压力。
之前就有个工程师,本来没想跳槽,结果孩子在国外读书突然收到一笔“神秘奖学金”,条件就是他要去指定企业工作。

这种“曲线挖人”的手段,防不胜防。
去年,中国稀土行业人事变动频繁,廖春生、杨国安、董贤庭等一众高管相继辞职,他们的去向引发众人关注,毕竟他们手中掌握着稀土相关资料,这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面对这样的局面,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新政策。
比如规定核心岗位人员离职后三年不能去国外同类企业。
还有更细的,要求关键岗位人员子女留学得提前报备,就怕境外势力从这儿 “钻空子”。

据报道,中方最近几周要求在华稀土企业提供具有技术专长人员的名单,包括专业知识、教育背景等信息,以此建立稀土专业人员名录,加强对这些关键人员的管理。
虽然给关键岗位人员装定位系统这事儿争议挺大,但不少老工程师都说:“没办法,为了守住技术,有时候就得下点‘狠’招。”

在文件管理上,新技术也派上了用场。
区块链技术给技术文件都加上了 “数字身份证”,谁动过、什么时候动的,一清二楚。
电子水印技术更绝,文件一旦在境外出现,后台马上拉响警报。
2025 年,中国在包头、赣州等稀土产业核心区设立国家稀土技术研究院,通过研发全流程保密管理、技术专利快速申报机制等,防范 “内鬼” 泄密,确保核心分离技术不外流。

刚开始推行这些规定的时候,好多人不理解,觉得限制太多。
但看着身边有人因为违规被抓,大家慢慢也明白了 —— 这些 “紧箍咒” 不是故意为难人,而是在给整个行业 “上保险”。
稀土技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和产业优势,守住稀土技术,就是守住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筹码。

结语:
说到底,稀土产业这场人才保卫战,打的就是国家的未来。
每一个技术细节、每一位核心人才,都关系着咱们在全球高科技竞争中的底气。
守住稀土技术,就像守住自家的“命门”。
这不是某一个企业、某一群人的事儿,而是需要整个行业、整个国家一起使劲儿。只要咱们把制度建好,把人心聚好,再难的坎儿,也能迈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