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本以为美国凭借着自己的家底已经够嚣张了,没想到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小国更嚣张,不但挑衅我们“一个中国原则”,还直接“赶走”了自己国内所有的中国外交官,而这个国家就是立陶宛。
中国和立陶宛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的呢?

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大楼空无一人
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的大楼,如今静得能听见灰尘落地的声音,这里不再办理签证,不再有外交官的车辆进出,更不再是两国沟通的桥梁。
它似乎成为了一座纪念碑,提醒着两国的关系如何以近乎荒诞的方式,走到了尽头。

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
5月中旬,中国最后一名驻立陶宛的外交官,他因公外出后,返程时被立陶宛边境拦下,理由是“证件过期”,这位外交官被迫滞留第三国,无法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个外交官无法入境之后,在立陶宛境内,已经没有任何一名中国的外交官,这究竟是意外还是这个国家故意的呢?

为何立陶宛要赶走中国外交官?
一切都要从“台湾代表处”说起,在中国这边“台湾问题”是红线中的红线,是绝不能触碰的底线,全世界都心知肚明,但立陶宛偏要在这片雷区里跳舞。
2021年,它允许台当局在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了那个使用“台湾”名义的机构,这无疑是对于我们“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等于直接抽掉了两国关系的基石。

中国反复警告,但立陶宛似乎铁了心,要把这条路走到黑,他们或许以为,高举“价值观”大旗,就能换来盟友的鼎力相助,甚至能在东西方博弈中,为自己争得一个特殊的身份。
可他们打错了算盘,政治上的投机,往往需要用国家利益来支付昂贵的账单,之后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地驱逐,而是玩起了规则。

先是不再为中国外交官续发或新发身份认证,让大家手里的证件一个接一个地变成废纸,所有人使用的都是2021年的证件。
去年11月29日,还直接将中国中国驻立代办处的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人员”,还直接要求限期离境。

最近我们外交官的证件接连到期之后,只能利用外交护照以及欧洲的“申根签证”短暂停留,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随着时间推移,签证到期,人员只能被迫离开,立陶宛用这种“切香肠”的方式,兵不血刃地达成了目的。

更绝的是,他们还拒绝了中方以“代办处”名义保留基本职能的提议,甚至对中国驻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入境都设置了苛刻的报备门槛。
中国不屑理会
面对这种刁难,中国是怎么做的?起初我们展现了最大的诚意,释放了愿意对话的信号,但立陶宛的回应是:可以谈,但“台湾代表处”不能撤。

既然如此,中国不再交流,直接将将所有驻立陶宛的中国大使全部召回,这并非认输,而是战略上的釜底抽薪。
早在立陶宛动手之前,中国就已未雨绸缪,将大部分面向立陶宛的领事服务,悄悄转移到了邻国拉脱维亚。

你想让在立的华人华企陷入困境?不好意思,我们早就铺好了备用通道,相比于声嘶力竭的谴责,这种“懒得理你”的姿态,杀伤力更强。
它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们对你已经彻底失望,不再将你视为一个值得平等对话的伙伴,这种沉默,它宣告了中方已经失去耐心,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打算再回到从前。

立陶宛的独角戏
那么,立陶宛这番豪赌,换来了什么?盟友的鼎力相助?还是国际舞台的C位?其实舞台中央聚光灯下,只有一个尴尬的演员。
法国、德国等欧盟大国,虽然与中国在某些领域有摩擦,但在台湾问题上,谁也不愿跟着立陶宛发疯,欧盟委员会也多次提醒,希望成员国能与中国的交往中保持一致步调。

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为了声援立陶宛的“政治正确”,去得罪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牺牲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立陶宛想借此向西方世界“献投名状”,提升自己的战略价值,但结果证明,它高估了盟友的掌声,更低估了中国的决心。

这场精心策划的表演,最终只收获了寥寥无几的喝彩,成了一场代价高昂的独角戏,外交终究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不是一场为了掌声的表演。
当一个国家不惜以自损八百的方式去追求虚无缥缈的“认可”时,它就已经输了,立陶宛这招最终困住的,只有立陶宛自己。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2024-12-2《中方回应立陶宛要求我外交人员限期离境:立即停止为中立关系制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