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少林寺,除了武功盖世,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少林寺每年收益不少,每年光是香火钱和门票收入,就能轻松过亿。
钱袋子这么鼓,那老百姓捐的香火钱到底去了哪里这事,就不免要引起很多猜测。

更让人想不通的,作为掌门人的方丈释永信,竟然对外宣称自己月薪只有区700块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01
少林寺钱都花哪了
关于少林寺的钱去哪了,其实方丈释永信以前就公开说过,这些钱主要就是用来修庙,保养,比如说山门,大雄宝殿,哪里破了修哪里。

墙体加固,木头修复,连那些漂亮的壁画和彩绘都要精心维护,还有僧人们的日常开销,也得靠这些钱。
而且他还提到有一部分钱也捐出去了,比如说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买点东西,但是就算这样,大家还是觉得不透明。
一方面少林寺每年到底挣多少,哪笔钱花哪儿了,基本上没个详细的账单给外面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少林寺捞金能力确实太强了。

说少林寺“吸金能力强”,真不是随便说说的,现在的少林寺,早就不只是几座殿堂,几个和尚那么简单了。
它下面有十多家公司,涵盖的生意范围广,光是跟少林功夫相关的文化产品,就已经能做成产业链了。
还有餐饮,药品,服装等等,甚至在国外都有了他们的分支,生意铺得有多大,可见一斑。

其实早在1997年,少林寺就开始搞商业化,成立了实业发展公司,到了2008年,他们还开了自己的淘宝店,专门卖禅修用品和文创产品。
2009年甚至还在中国大陆建了文化中心总部,后来又在我国台湾省,澳大利亚这些地方开了分部。

从少林寺官网也能看出来,他们最重要的商业平台是少林无形资产管理中心,旗下还有专注文创的传播中心,武僧团,甚至还有卖书的少林书局,药局等等。
他们注册了多达666个商标,这些都说明了少林寺在商业上的野心和动作,还有门票这一块儿,收入也很让人吃惊。

根据2018年《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单是2017年一年,少林寺就接待了超过350万人次的游客。
如果按每张门票100块钱算,那年它光是门票收入就能达到3.5亿元,这还没把大家伙儿捐赠的香火钱算进去。

虽然这笔钱不是全归少林寺自己,大部分是和像港中旅这样的景区运营方分账的,但想想那个总数,少林寺能拿到的那部分也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02
方丈月薪七百是真是假
说到少林寺这些钱,很多人好奇,既然收入这么多,那么方丈能分到多少?
外面一直传释永信一个月就挣700块,很多人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他自己也解释过,那700块钱是基本工资,平时的生活费和大头儿的善款,主要还是信徒们给的红包和寺院补贴。

而且这些钱大部分都拿去修分院,或者给小和尚们上学用了,但是方丈平时花钱,跟这700块的月薪比起来,好像有点对不上。
就拿他穿过的一件云锦袈裟来说,外面传能值16万,出门是豪车接送,甚至2022年还传出他花了4.5亿买地做生意。
通过这些细节,大家自然就对他的真实收入和财富来源产生了疑问,虽然相关部门后来调查过,证实他月工资确实是700块。

但那些豪车和名贵物品的来路,还是没个确切说法,更让人好奇的,释永信是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他个人竟然持有公司80%的股权。
而少林寺作为集体,反而只占了10%,这种股权分配,他个人的财富和寺庙的家底儿,就更难分清了,这也是大家争议很大的地方。
03
寺庙的钱怎么管
不过其实国家对寺庙的钱怎么花有相应的管理,还出台了好些规定,比如《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要求寺庙的钱必须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些规定很详细,要建立财务制度,账本要真实完整,而且要按规矩把收支和捐赠情况定期公布出来,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这些规定听着挺好的,但是真要落到实处,像少林寺这样的大庙,在公开账本这事儿上,好像还是做得不太够。

他们一般不会对外公布详细的年度财务报告或者香火钱的具体支出明细,这让外面的人总觉得钱是个谜。
当然寺庙也有自己的说法,香火钱很多是信徒自愿捐的,有感恩有祈愿,所以管理上也有点特殊。

但说一千道一万,不公开总归是个问题,让老百姓心里有疑虑,不过也不能就此对寺庙有什么偏见,少林寺虽然赚得多,但是不是所有的寺庙都赚的多。
2015年有官媒报道全国只有6%的寺庙收门票,而且门票收入的大头儿,很多时候还不归寺庙自己,而是当地旅游部门说了算。


很多寺庙,尤其是那些深山里的小庙,其实过得很不容易,僧人们平均月收入很低,不少连养老和医疗保险都负担不起,生活可以说是相当清苦。
一边是大庙搞商业,钱说不清,另一边更多的小庙为了生存都快活不下去了,这对于整个宗教圈子来说,都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还有虽然争议很多,但其实很多佛教界的人士在慈善公益上做了不少实事,佛教在公益慈善上的贡献远超其他宗教。

光是疫情期间,佛教界就捐了两个多亿的款物,还有很多寺庙和佛教团体,持续在助学,医疗,扶贫和灾害救援等领域默默付出。
可以看到佛法讲究慈悲,很多香火钱,其实都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了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
所以盯着那些争议的时候也别忘了,宗教界在社会公益上,其实也出了不少力气。

其实话说回来,搞点适当的商业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咱们的传统文化,也算是好事一桩,但是佛家最讲究的毕竟还是清净无欲,普度众生。
如果一味地去追求钱,把信仰和商业搅和在一起,那四大皆空的境界恐怕就离得太远了。
商业化如果没了规矩,就可能变成借着佛的名义来捞钱,让本来清净的佛门变得乌烟瘴气,这显然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所以这中间怎么平衡,既要守住佛家本心,又要让寺庙活得下来,确实是个问题。
结语
和尚们得吃饭,寺庙要发展,搞点商业运作也能理解,但关键钱到底怎么来的,怎么花的,得让大众看得明白,查得清楚。

这样才能消除大家的疑虑,让佛门在弘扬善法的同时,也能赢得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
信源
凤凰网佛教文化 2024-10-07重磅!寺庙香火钱到底去哪儿了?真实数据和案例为您揭秘
新浪财经2020-12-16少林寺的商业版图:门票收入一年超三亿,是文化保护还是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