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汉服之色,汉服之美:马王堆汉墓服饰的明证
渝川读书

所评图书:

书名:《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

作者:左丘萌

绘者:立青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汉朝人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依据五行学说,正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而将正色混合,则可以得出各种间色。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类纺织品的染色证明,西汉初年的染色已经极其丰富。新出版的《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一书中就介绍了我国古代尤其是汉代的服饰染色工艺。首先是植物染,又称“草木染”。从马王堆汉墓的文物来看,染红色会使用茜草,染黄色会使用黄檗或栀子,染蓝色则使用靛蓝植物。通过调整浸染的次数,可以调节色彩的深浅,还可以通过两种颜色从而套染获得新的色彩。

茜草是先秦到汉朝主要的红色染料,会在染液中加入草木灰,由此可以使得红色固定附着在织物上。而如果改用铁矾作为染媒,则可以染出紫色。

栀子在汉朝非常常用的黄色染料,栀子花开花后结出的橙黄色果实中含有藏红花酸,如果将之研成细粉,然后用水浸渍提取色去,染液就会呈现鲜艳的深黄色;如果将栀子泡水冷浸,再加热沸煮煎出浓汁,染液就会呈现橙黄色。《汉宫仪》记载,“染园出卮(栀)、茜,以染御服”,当时的御用衣物也是用茜草和栀子染制的。

含有靛蓝的植物很多,最初人们采用较为简单的染蓝,也就是将新鲜的蓝草与植物揉在一起,经由浸染和氧化定色。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从蓝草中进一步提取出靛,《荀子·劝学篇》中“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关于这项工艺。

至于黑色,可以通过栎属树木的果实皂斗中所含的单宁酸来染得。染黑时,也需要加入染媒,加入含有硫酸亚铁的矿石,使之与单宁酸进行反应获得单宁酸铁,在植物上留下比较牢固的黑色沉淀。

《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书中谈到,在单色染的基础上进行套染,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色彩,如黄色套染蓝色,染出更加牢固的绿色。在马王堆1号好木的大多数绣品的绣线上都能发现。

除了植物染,还有矿物染。朱砂(硫化汞)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极为流行,《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记载了巴寡妇清经营丹矿获利丰厚,并获得秦始皇礼遇的记载。用朱砂染色的工艺方式,是将研磨得非常细腻的丹砂粉末与黏合剂液体进行混合,调制成混合丹砂粉末的丹浆,然后对织物进行染色处理,使丹砂颗粒均匀地附着于织物纤维上,呈现出饱满鲜明的红色。不仅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丹砂染制的罗绮,而且更早以前的殷墟妇好墓中也有丹砂染制的绢织物残痕。除了朱砂,马王堆汉墓中还有一些织物的纹饰上涉及其他一些别的矿物颜料,如绢云母白、碳黑、铁黄、铅白等。

另外,古代的生物染,堪称一绝。书中介绍说,最晚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已经出现了使用来自海洋的动物染料“骨螺”进行染紫的工艺。当然,这种染料使得紫色天然带有臭味,所谓“紫臭”、“败素”,就是因为骨螺染制过程中出现的显著特点:海产本身就带有海腥味,骨螺的腮下腺在制作加热时会散发出臭味。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印花敷彩紫纱衣,呈现出鲜艳的绛紫色,就很有可能使用了骨螺染色。

《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这本书介绍了长沙马王堆1、3号汉墓出土的大量服饰文物,介绍了汉朝服饰的织造、染色、添花、制衣、礼制、穿着规范、佩饰、梳妆等方面的知识,比较好地平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书作者的文笔清晰连贯,让这样一本知识密度较高切专业性很高的作品,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的知识以及典籍引文,大量取自战国秦汉时代的传世古籍与出土文书等文献,从而确保了大众读者能够通过书中的介绍,更为深刻、准确地鉴品马王堆汉墓文物的魅力。

《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这本书的绘者立青花费了很长时间,对马王堆汉墓服饰各种式样的穿搭细节进行了反复确认,继而贡献出令人惊叹的、大量的直观明晰的示意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全书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本书的知识性和工具性还在于,书中借助对马王堆汉墓等秦汉古墓出土服饰文物的解读介绍,从而系统化地呈现了汉时衣装和风尚,对于国内服装设计的从业者,以及文化、美学研究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