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不让中俄参会?交火第8天,伊朗外长前往日内瓦,和西方国家谈判
瓜汁橘长Dr

前言

打了整整8天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还是坐上了飞往日内瓦的专机。

这场备受瞩目的谈判却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安排:美国拒绝参会,同时坚决要求中俄两国也不得参与。

美国这么做图什么?这种奇怪的安排会带来啥后果?

文/李天真

美国这招真够绝的

美国既不参与又要控制的把戏,乍一看挺矛盾,细想起来却精明得很。

特朗普这个老狐狸,一边威胁要动武,一边又给了伊朗两周的考虑时间。就像打牌的人故意把底牌露一角,既不完全摊牌,又要让对手心里发毛。这种操作的高明之处在于,美国可以在不直接下场的情况下,还能牢牢掌控谈判的主导权。

更绝的是,美国这次连"末日飞机"都准备好了。这种E-4B空中指挥中心平时都停在秘密基地,现在却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华盛顿附近的空军基地。

这就像古代打仗时在城头摆放攻城器械,不一定真的要用,但威慑效果拉满。内塔尼亚胡之前就提醒过特朗普,伊朗手里的远程导弹能打到华盛顿,现在看来这话特朗普是真听进去了。

美国的如意算盘其实很清楚:既要维持在中东的绝对话语权,又不想直接承担战争的巨大成本。

说白了,就是想当那个在后台指挥的导演,让别人在台前唱戏。这种"幕后操控"的策略,在美国的外交历史上屡试不爽。从当年的阿富汗战争到利比亚冲突,美国都擅长用这种"既要又要"的高难度操作。

这招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美国外交的老辣之处。不让中俄参会,是怕这两个国家趁机在中东扩大影响力,抢夺自己的战略主导地位

毕竟在美国看来,中东这块蛋糕已经够复杂了,再让中俄插一脚,岂不是要乱成一锅粥?这样一来,美国就能通过欧洲盟友间接掌控谈判进程,既避免了直接对抗的风险,又能确保自己的核心利益不受损害。

大家都在打什么主意

伊朗的想法其实很好理解:核武器是自己手里最大的筹码,但现在以色列天天轰炸,再硬扛下去只会越来越被动。

哈梅内伊这个老政治家,心里门儿清得很。表面上放话"绝不放弃拥核",实际上早就在为谈判做准备。就像商人讨价还价,开始总要喊个天价,最后还不是要坐下来慢慢谈?伊朗现在的策略就是"边打边谈,谈谈打打",这在国际政治中是个很成熟的套路。

连普京政府不也在跟乌克兰边打边谈吗?这种策略的好处是既能维持强硬姿态,又能为最终的妥协留下台阶。

欧洲这边的盘算就更有意思了。英法德三国表面上配合美国,不让中俄参会,实际上是想在这场大国博弈中给自己找个合适的位置。

欧洲人最怕的是中东打成一片,到时候能源价格飞涨,经济雪上加霜。所以他们既要配合美国维持西方阵营的团结,又得想办法劝各方冷静下来。这就像居委会大妈调解邻里纠纷,既不能得罪任何一方,又得把事情摆平。

法国外长巴罗的表态很能说明问题:"只要伊朗愿意在核计划上做出实质性让步,我们就愿意重新开启谈判。"这话听起来很硬,实际上已经在为谈判预留空间了。

德国更是直接,外长瓦德富尔明确表示"准备着恢复谈判"

美国的盘算则更加复杂。特朗普虽然嘴上说得凶,实际上也不敢真的开战。现在美国国内问题一大堆,经济复苏还没完全稳定,贸然在中东开启新的军事冲突,政治风险太大。

所以美国现在的策略就是"威胁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通过军事威慑逼迫伊朗就范,同时避免自己直接卷入战争泥潭。这种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既能展示实力,又能控制风险。

欧洲的平衡术够高明

别看英法德这次站出来当调解人,其实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比谁都精

表面上配合美国不让中俄参会,实际上是想在大国博弈中给自己找个独特的战略位置。就像三国演义里的东吴,在魏蜀之间左右逢源,既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又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英国首相斯塔默的话很有意思:"当前中东存在明显升级风险,已经对地区稳定和全球经济产生影响。"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大家别打了,影响我们赚钱。

英国人向来现实,脱欧之后更是要精打细算每一笔政治投资。这次主动出来调解,一方面是配合美国维护西方阵营团结,另一方面也是想在后特朗普时代为自己积累外交资本。

法国的态度更加微妙。马克龙政府一直想在欧洲建立"战略自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次伊核危机正好给了法国一个机会,既能展示欧洲的外交能力,又能在中美博弈中保持相对独立的立场

德国的考虑则更加实际。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最怕的就是地区冲突影响能源供应。虽然已经摆脱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但中东一乱,全球能源市场必然动荡,这对正在努力恢复经济活力的德国来说绝对是噩梦。

更关键的是,欧洲这次充当中间人角色,其实是在测试一种新的外交模式

在传统的冷战思维中,国际危机通常是美苏(现在是美中)两个超级大国的直接对抗。但现在的世界更加多极化,中等强国也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欧洲这次的尝试,实际上是在探索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发挥"第三极"的作用。

这种平衡术的高明之处在于,既没有完全站队,又没有完全中立

欧洲通过主办这次谈判,向美国展示了盟友的价值,向伊朗展示了和解的可能,向中俄展示了西方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这种"多面外交"的策略,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事儿怕是没那么容易结束

说实话,谁都不想真打。伊朗知道硬扛美国没好果子吃,美国也清楚中东这摊子水太深。

特朗普给伊朗两周的考虑时间,这个时间节点很有讲究。既不会太短让伊朗觉得是最后通牒,也不会太长让国际社会觉得美国在拖延。这种时间控制的艺术,体现了特朗普政府在外交博弈中的老练。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接下来很可能就是边谈边威胁的模式。各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看谁先眨眼。这就像打扑克牌,大家都在观察对手的表情,判断手里牌的好坏。

伊朗的底线很清楚:可以在核计划上做出一定让步,但绝不能完全放弃核能力。这关系到政权的生死存亡,也是伊朗在中东地区立足的根本。美国的底线同样明确: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但可以保留民用核能力

关键在于,双方愿意在这个框架内让多少步

欧洲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比想象中更重要。作为相对中立的调解者,欧洲可以帮助各方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这种"第三方调解"的模式,在国际争端解决中往往比直接对抗更有效。

不过,这种博弈也有失控的风险

如果任何一方误判了形势,或者在压力下做出过激反应,整个局面都可能急转直下。毕竟中东这个地方,小的擦枪走火往往会引发大的地区冲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从六日战争到海湾战争,都是从局部冲突演变成地区大战。

最终能不能达成协议,还得看各方的政治智慧和妥协精神。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次伊核危机的最终解决,很可能也会遵循这个铁律。

结语

这种"排他式谈判"听起来挺新鲜,其实就是大国博弈的老套路换了个包装。每次国际危机,最终都是实力说话,外交只是给各方一个体面下台的机会。

真正的较量从来不在谈判桌上,而在谈判桌下。各方的军事实力、经济承受能力、国内政治压力,这些才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伊朗能挺多久,美国愿意付出多大代价,欧洲能发挥多大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东未来的格局。

你觉得这种不让某些国家参会的做法会成为以后的常态吗?

消息来源: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