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讲讲怎么熬中药,很多人不懂,这里面讲究很多的
护师健康说

本文183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前阵子咳嗽反复,吃了不少止咳药也不见好。后来听中医朋友说可能是“肺阴虚”,就去抓了几副中药。可她回家一熬,药汤又黑又苦,喝完还拉肚子。她一脸委屈地说:“是不是我体质不适合中药?”

其实问题不在体质,而是熬药出了差错。很多人以为熬中药就是“加水煮”,其实没那么简单。药材种类、用水多少、火候控制、先煎后下,这些都要讲究。熬错了,不但药效打折,有些甚至还可能伤身。

今天就来说清楚:中药该怎么熬,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疗效。

中药熬错,疗效等于白搭

中药讲究辨证论治,方子对了方向才对。但如果熬药方法不对,再好的药也白搭。

药材有效成分的释放,和熬药方式直接相关温度不够,煮不出来;火太猛,煮坏了。尤其是含有挥发油的药,比如薄荷、藿香,如果早早就下锅煎,香气全跑了,药性也没了。

还有的人图省事,把药材泡一下就直接煮,连浸泡时间都不够。这样煮出来的药,像是用茶叶泡了水,味道有了,药力却没发挥。

熬药第一步:用水有门道

熬药不是越多水越好,也不是水少药浓就更猛。比例不对,药材煮不透,或者煮干锅都可能发生

一般来说,每付药加水量控制在药材体积的3~5倍。比如一付药有100克左右,大概加500~800毫升水最合适。

先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让干药吸水膨胀,有利于后面成分的释放。尤其是根茎类药材,结构紧密,泡透了再煮,效果才出来。

火候不对,药效全废

熬药火候讲究“先武火,后文火”。什么意思?“武火”就是大火,加热快,让药材迅速煮沸;“文火”是小火,慢慢煎煮,提取有效成分

标准操作是: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40分钟。浓缩药液时,时间可以略长,但也不能超过一小时。火太猛、时间太久,有些药性反而会被破坏,尤其是活性成分多的方子。

有人怕浪费,把药煎得越浓越好,结果口感苦得喝不下去,反而影响依从性。

先煎、后下、中药顺序有讲究

不是所有药都能“一锅炖”。

比如贝母、石膏、龙骨这类矿物类药材,质地硬,不容易煮,需要“先煎”,提前放入水中煎煮2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材。

薄荷、砂仁、青蒿这类芳香类药物,主要靠挥发油发挥作用,不能久煮,要等药快煎好时再“后下”。

还有些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怕高温,一般“另煎”或“冲服”,直接用药汤冲泡,保留活性。不分先后乱煮,就像做菜放错调料,味道和效果都会走样

用什么锅熬药?别用错了器具

最推荐的锅是陶瓷砂锅,保温性好,不和药材发生化学反应。

不建议用铝锅、铁锅、铜锅这些金属可能和某些中药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物质,轻则恶心呕吐,重则肝肾损伤。

现在有些人图方便,用电饭锅、电磁炉煮药。其实只要能精准控制火候、电源干净,也可以使用,但要注意不能使用不锈钢内胆煮酸性强的药方,以免析出金属离子。

熬好药了,保存也要注意

中药最好现煎现喝,煎好放置时间不要超过24小时。

如果必须留存,放冰箱冷藏不超两天。但重新加热时不能用微波炉,容易破坏药性。最好隔水加热,保持药性稳定。

还有人一锅药反复喝几天,这是不对的。中药讲究“量身定制、每日一煎”一副药一天之内喝完才合理。

特殊人群,熬药更不能随便

老人、儿童、孕妇这三类人群,熬药更不能随意。比如小儿用药剂量小,煎药时间也要短。孕妇则需避开活血类药材,煎药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

还有些慢性病人,本身服药较多,中西药同时使用需间隔至少两小时。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熬药时也要注意成分是否与西药冲突

熬药看似简单,其实是门技术活

看着只是一锅水加几味药,实则每一步都有讲究。中药不是煎对了就一定有效,但煎错了几乎肯定无效

如果你拿到一副中药,不清楚怎么煎,别盲目操作。可以问医生,也可以去药房让专业人员代煎。现在很多中医院都提供代煎服务,既省事也规范。

总结一下,熬中药要记住这几点:

药材先浸泡,时间20~30分钟

加水不宜太多或太少,控制在3~5倍药量

先武火煮沸,再文火慢煎30分钟

分清先煎、后下、冲服的药材

选用陶瓷砂锅,避免金属反应

现煎现喝,不可久存

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处理

中药讲究“君臣佐使”,也讲究“天时地利”。方子对了,还得熬得对,才能把疗效发挥出来。吃中药不是迷信,也不是“苦就有用”。科学熬药,才是对自己身体负责

①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煎药技术规范[S]. 2021.
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饮片炮制与应用[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2.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