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6月21夏至,今年夏至不一般,有3大特点,与往年大有不同,早了解
史论纵横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6 月 21 日太阳脚步踩进北回归线,2025 年的夏至提前敲门,气候学家说局面要变,可到底会变到什么程度?

早夏至与高温预兆

今年的交节卡在6 月 21 日11点42分,整整中午前,民间把它叫“早夏至”。

早出现代表太阳直射点冲到北回归线的速度快。

轨道是椭圆,地轴有倾角,公转角速度不恒定,直射点有时猛冲,有时磨蹭。

今年属于猛冲,北半球日照拉长,地面吸热窗口提前打开。

华北、黄淮在夏至前一周就摸到39℃高温,这在近十年里排在最早档。

地面辐射、城市热岛、焚风效应叠加,高温信号被一步步放大。

传统历书翻到那句“早夏至热死牛”,看似夸张,其实记录出一次次经验。

高温拐点提前,并不等于极值降低,相反累计热量更可怕。

农村更直观,麦子刚收,玉米刚蹿尖,土壤水分还在蒸散通道里晃动。

连续四天炙烤把表层墒情抽干,农机手下地能闻到焦土味。

早夏至往往伴随副热带高压偏北。副高边缘的下沉气流像大铁盖,扣在华北平原不让热量逸散。

午后对流云胚胎想爬升,刚探头就被压回去,只剩焖锅般闷热。

气象模型跑出极端预报:6 月底河南部分县市或冲击41℃,概率五分之一,区气象台已经在朋友圈预告可能拉响红色预警。

城市里,空调负荷井喷,写字楼后台监控,看见功率曲线像火箭点火。

分龙日与降雨博弈

今年的夏至正撞辰日,老黄历叫“分龙日”,传说龙王这天把水脉分成无数细流,哪里干渴就落哪里。

现代气象把眼光抬到对流层:季风环流、华北低涡、西南水汽通道在这几天频繁“握手”。

大气动力学里叫“关键相互作用窗口”。

窗口如果合拢,冷暖空气分区清晰,水汽抬升剧烈,就下大雨;窗口如果错位,副高压盖仍旧,不成云雨,地面只能看着天裂。

今年的分龙日恰逢,闷热高压边缘微弱松动。

重庆以北一道切线低槽向东推进,京津冀午后出现积雨云塔。

雷达回波上,红斑冒起又缩回,像被钳子掐住。

下午三点半,高空急流抖动一次,石家庄到衡水终于落下一场豆大冰雹夹短时暴雨,12分钟湿度从36%蹿到82%。

农机合作社社长晒出田间视频,苞叶被雨点砸开,裸露穗丝闪白。

可同一时段,晋南、鲁西干成一锅灰。

气象站雨量筒空空,蒸发皿一天蒸掉近一毫米,这强度等于春季两倍。

分龙日没雨,在农谚里叫“空龙”。

“分龙无雨人吃糠”说法浮夸,却给旱情敲响木鱼。

农技部门建议玉米拔节前加一次底水,节水区用滴灌,本来计划立秋后浇水,如今得提前抬槽。

降雨博弈还关乎空气质量。

下雨能洗尘,空龙天模式下颗粒物堆积。

京津冀大气扩散系数低到谷底,PM2.5在凌晨摸线爆表,给刚刚减排的地区制造新考卷。

市里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建筑工地多喷雾少土方。

这种被动应对背后正是分龙日的玄机:一场雨救活秧苗,也救活空气指数。

闰六月与超长夏季

2025年农历闰六月,意味着今年要经历两个“六月”——一个正月,一个闰月,加起来夏天比平常整整多出三十天。

天文黄历上看只是一个日历现象,气象专家却不这么看。

闰月年份往往伴随着高温日数飙升,像2017年那次,平均气温就抬高了1.2℃,上海气象台甚至测出40.9℃的历史极值。

今年的闰六月时间点卡得刁钻。

夏至刚落下,接着就是两个“六月”衔接,“伏天”全压在这段时间里。

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整整三十天,少了平时那个“加长伏”,也就没有缓冲。看似缩短,实则集中发力。

高温集中轰炸一轮,接下来就是立秋当天迈入末伏。

可立秋不凉,今年末伏反倒危险。

气象局有个说法叫“秋包伏”,伏天结束压着秋老虎发威,气温日落夜升倒挂,昼夜温差窄得像刀锋。


老人、中暑病人和果蔬作物全遭罪,往年三伏结束后还有个缓口气的阶段,今年直接一脚蹬进热浪回马枪。

华中地区多地预计出伏当天冲38℃,晚稻抽穗期极端高温干热风概率上升。

种粮大户已经接到通知,提早预警病虫害,尤其是稻飞虱和稻瘟病,热天跳虫泛滥得快。

农事安排也被打乱。

闰六月导致传统农事节气时间错位,立秋不凉,处暑不落。

农技站推广滴灌和遮阳网,南方茶园试点夜间光照调控温度。

大棚菜农原本安排9月种植秋茬,现在决定推迟半个月,冷库蔬菜占比提高,运费增加,价格浮动风险高。

供电调峰压力叠加,本来7月耗电顶峰期,到8月底能缓口气,如今伏天和秋老虎叠加,日用电量连续破纪录。

华东某省工业园区,直接将8月15日到9月5日,列为“高风险运维期”,限制部分重工业负荷,居民空调费率试点调节机制。

闰月不是天灾,但它让高温这根弦拉得更紧。

一头压着伏天集中暴热,一头连着秋老虎二次冲顶,空气像烧烫的毛巾,拧也拧不干。

日历一翻再翻,好像夏天没完没了。

农历五月尾与农谚预示

2025年夏至卡在农历五月廿六,正是月尾,老人讲这天一过,才真正是“夏正盛”。

农谚说,“夏至五月后,白膜夹着肉”,字面意思像笑话,其实指的是粮食饱满,籽粒结实,包得紧、长得壮。

月尾夏至,多出现在气候节律比较平衡的年份,前期雨水适度,光照充足,作物长得快,进入夏收夏种节奏不慌不忙。

今年月尾夏至,对多数地区是利好。

国家气候中心发布通报,5月下旬到6月中旬,大部分粮食主产区降雨适中,光照时数与多年平均相近,日照达标率偏高。

水稻拔节早,玉米蹿苗快,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双季稻表现稳定,一季稻株高超过去年同期约8厘米。

这种“乐观”的背后也藏着极端风险。

月尾夏至往往是气候波动的折返点,前期稳定,不代表后期不出事。

传统农谚讲“五月月尾夏至,六月无常风起”。

说的是大气开始进入切换节奏期。梅雨季一边落幕,副高带北推,冷空气弱波段容易与暖湿气流形成对峙带,极端强对流、局地短时强降雨、冰雹和龙卷都可能突发。

南方今年的重点任务是防涝。

地处丘陵地带的农田必须加快疏通沟渠。

梅雨季水量多,部分排水系统本来就老旧,遇到连续暴雨会退水慢,积水容易伤苗。农技建议:在主干沟设临时泵站,一旦预警发布立即开泵抽水,抢前六小时“黄金排水窗口”。

北方则得死盯“旱”。

月尾夏至,北方部分干热区日蒸发高达6mm。

农田里拔节期玉米刚需大量水,错过这几天会断根、穗位低、穗长减半。

水利站建议北方尽快推广低压管灌+地膜覆盖,提高保墒效率。降水不稳,土壤蓄水全靠技术补。

哪怕一次错过灌水节点,产量能掉二成。

这时候,传统农谚不只是说说。

它背后是几千年农事经验,是气候运行的“民间算法”。

“分龙有雨谷满仓”“夏至五月后白膜夹着肉”,这些话要么点明时间节点,要么揭示水热节律,一条条背后,都藏着农业风险管理的智慧。

1. 国家气候中心:《2025年夏季气候趋势预测通报》,2025年6月,官方发布平台。

2. 叶佳:《长安的荔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版,第154页。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