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 63 种化学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进行排列,首次绘制出元素周期表,开启了人类系统认知元素世界的大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人类已发现 118 种化学元素,其中 92 种为天然元素,其余 26 种则是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这些元素构成了我们身边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而追根溯源,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诞生于宇宙深处那些闪耀的恒星之中。
恒星,堪称宇宙中最为神奇且庞大的 “元素加工厂”。
自恒星在引力坍缩下点燃核心的核聚变之火起,一场跨越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元素锻造之旅便拉开帷幕。在 “熊熊燃烧” 的漫长岁月里,恒星核心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核聚变反应,从最简单的氢元素开始,四个氢原子核通过质子 - 质子链反应或碳 - 氮 - 氧循环聚变成氦原子核。
这个过程中,质量亏损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为恒星提供对抗自身引力的辐射压力,使其能够稳定地发光发热。当核心的氢元素逐渐耗尽,恒星便会在引力作用下向内坍缩,核心温度和压强急剧升高,进而点燃氦元素的核聚变,生成碳元素和氧元素。
如此这般,随着恒星不断消耗内部燃料,核聚变的 “接力棒” 依次传递,碳、氧等元素进一步聚变成更重的元素,整个过程就像是恒星在宇宙舞台上精心谱写的元素交响曲。

从结构上看,恒星就像一个巨大的 “洋葱”。最外层是广袤的氢元素 “海洋”,往里一层是由氢核聚变产生的氦元素,再向内则是碳、氧等元素构成的层次,随着深度的增加,元素的种类愈发复杂,直至到达核心处的铁元素。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恒星核聚变为何到铁元素就戛然而止了呢?要揭开这个谜团,我们不得不深入微观世界,了解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 结合能。
在微观尺度下,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并非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强大的基本相互作用 —— 强力紧密结合。
想象一下,中子和质子如同被无数条看不见的强力 “绳索” 紧紧捆绑,若要将它们分开,就必须施加足以挣脱这些 “绳索” 束缚的能量,这种能量便是结合能。而结合能与核子(质子和中子的统称)数量的比值,被称为比结合能。

比结合能就像是衡量原子核稳定程度的 “标尺”,其数值越大,意味着核子之间的结合越牢固,原子核也就越稳定,要将其拆解所需的能量也就越大。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测量,科学家们发现,在所有已知元素中,铁元素的比结合能达到了巅峰,这使得铁元素成为了元素世界里最 “稳如泰山” 的存在。
如果将元素的稳定性比作一座连绵起伏的山脉,那么铁元素就屹立在高耸入云的 “波峰” 之上,两侧的元素则如同低洼的 “波谷”,相比之下稳定性逊色不少。

在普通恒星的核聚变过程中,每一次核聚变反应都会释放出能量,这是因为反应后生成的新原子核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前原子核的质量总和,根据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²,亏损的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然而,当核聚变进行到铁元素时,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
若要使铁元素继续发生核聚变生成更重的元素,非但不会释放能量,反而需要吸收大量的能量。这就好比原本是 “赚钱” 的生意,到了铁元素这里变成了 “亏本” 买卖。对于普通恒星而言,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维持着自身的平衡,当聚变到铁元素时,由于不再有能量产出,恒星失去了对抗引力的关键力量,迅速走向死亡。

但宇宙的神奇之处在于,即使恒星走向死亡,新的元素诞生契机也随之而来。当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停止,没有了核聚变产生的向外辐射压力,强大的万有引力便开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恒星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向内坍缩,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密度和温度呈指数级上升,核心处的温度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亿摄氏度,压强更是高得难以想象。如此极端的环境,为铁元素进一步聚变生成更重元素提供了可能。
当外层物质以极高的速度向内坍缩并撞击内核时,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如同宇宙级的 “超级大炮”,将恒星外层的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抛洒到星际空间。这些被抛射出去的物质,包含着各种元素,成为了新一代恒星和行星诞生的原材料,这个壮丽的过程就是天文学中著名的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瞬间释放出的能量极为惊人,其亮度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照亮整个星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释放能量的数百亿倍。
除了超新星爆发,宇宙中还有一种同样猛烈的事件也能促使铁元素聚变生成更重元素,那就是中子星碰撞。中子星是恒星在超新星爆发后,质量介于太阳 1.44 倍到 3 倍之间的核心在引力坍缩下形成的极端天体,其密度极大,一汤匙中子星物质的质量就相当于一座山。
当两颗中子星由于相互绕转而逐渐靠近,最终发生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丝毫不亚于超新星爆发。在碰撞的瞬间,巨大的冲击力使得中子星物质被抛洒到宇宙空间,同时释放出海量的中子。其他元素的原子核在这一过程中会捕获这些中子,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核反应,逐渐形成各种重元素。

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碰撞在宇宙中虽然相对罕见,但它们产生的影响却极其深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们日常生活中佩戴的金银财宝等首饰,其主要成分金银等重金属,正是在这些剧烈的宇宙事件中诞生的。这些重元素的形成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需要极端的宇宙环境和巨大的能量投入,这使得它们在宇宙中相对其他元素更为稀有。此外,金银等重金属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如良好的延展性、稳定性和美观性,这些特质进一步凸显了它们的珍贵价值。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遥远星系中的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碰撞事件,以及对陨石中元素的分析,不断深入研究元素的起源和演化。例如,对蟹状星云的观测研究,让我们对超新星爆发后的遗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 GW170817 的研究,不仅证实了中子星碰撞会产生重元素,还为我们打开了多信使天文学研究的新大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地球上的一切,包括我们人类自身,都与浩瀚宇宙中那些壮丽的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