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短剧圈一胎生 99 个儿子?网友:无脑爽剧也不是让你真“无脑”啊
小声滴滴

家人们谁懂啊!现在的竖屏短剧简直离大谱到宇宙尽头了!最近刷到个《麒麟送子天降喜福》,女主生孩子直接召唤出麒麟踏云送子,一胎蹦出 99 个大胖小子,接生婆累到翻白眼,孩子堆得像叠罗汉,这画面冲击力比科幻片还刺激,直接把网友雷到集体吐槽,热搜词条挂了三天三夜。

这部 68 集的短剧虽然已经下架,但累计播放量破 4500 万,妥妥的 "流量收割机"。男主王宇威直播时苦笑:"经纪人说这剧必火,我连剧本都没看就接了,围读时直接傻眼"。导演更绝:"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自己在精神病院了,有事请找编剧"。这种 "只要给钱就上车" 的创作态度,把短剧行业的底线一次次按在地上摩擦。

其实这类猎奇操作早有先例。去年某短剧女主被车撞后重生,直接带着现代科技回古代开后宫;还有剧里男主能操控时间,为追女主反复重启人生。

这些突破人类认知的设定,本质上是资本精心设计的 "流量陷阱"—— 用密集的冲突、夸张的反转、直白的 "爽感",精准投喂观众的碎片化娱乐需求。

当 "一胎 99 子" 这种无厘头剧情能快速变现,整个行业都陷入了 "劣币驱逐良币" 的怪圈。

横店现在每周四五十个短剧剧组扎堆,被戏称为 "竖店",很多剧组为压缩成本,服化道和场景重复利用到令人发指。

更可怕的是,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正在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

那些用心打磨剧本、投入百万制作的团队,反而被资本冷落,因为 "流量回报率" 不如猎奇剧。

观众也在这种快餐式内容中逐渐麻木。心理专家指出,短剧的 "白日梦" 属性满足了现代人逃避现实的需求,但长期沉迷会导致情感钝化和认知偏差。

就像有人看完《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后,真的开始幻想穿越逆袭,这种虚拟与现实的混淆,正在侵蚀观众的判断力。

好在行业已经出现觉醒信号。悬疑短剧《破晓》用电影级制作和女性救赎主题,在竖屏里打造出媲美长剧的叙事深度;《家里家外》以上世纪川渝生活为背景,用方言和温情打动观众,上线 72 小时播放量破 10 亿。这些作品证明,短剧完全可以在 "爽感" 之外,承载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政策层面也在加强引导。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内容 "爽而有度",推动 "短剧 +" 模式与文旅、非遗等领域融合,横店甚至计划建设虚拟棚提升制作技术。

行业协会也开始制定标准,打击抄袭和低俗内容,比如李沁工作室就曾因肖像权被侵犯,对某短剧制作方发起法律诉讼。

回到 "一胎 99 子" 事件,它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短剧行业的浮躁与迷茫。当观众在弹幕里刷 "这剧侮辱智商" 时,其实也是在呼唤更有营养的内容。

未来的短剧不应只是 "电子榨菜",而该成为竖屏里的 "精神甜点"—— 既能满足即时的情绪释放,又能留下值得回味的温度。毕竟,真正的爆款永远不是靠猎奇出圈,而是靠走心留痕。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