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孙策和周瑜死后,大乔和小乔去哪了?万万没想到竟被孙权这般对待
史论纵横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东汉末年,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成为江东最美的两对夫妻。

200年孙策遇刺身亡,210年周瑜病逝巴丘,从此江东两大美女成了寡妇,直到孙权接手江东大权后,对这两位嫂子的安排,竟然如此出人意料?

大乔的寡居与孙权的安置

200年春天,丹徒山发生了一件震惊江东的事。

孙策带着随从上山狩猎,遭到许贡门客的伏击,三支箭矢射中孙策面部,鲜血直流。

大乔接到消息后立即赶到,看到丈夫满脸是血,昏迷不醒,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孙策的伤势太重了,箭头深深扎进脸部,随军医生束手无策。

大乔日夜守在床边照料,给孙策喂药,擦拭伤口,寸步不离地陪伴了整整十天

孙策偶尔清醒时,握着大乔的手说:"照顾好仲谋,江东基业不能断。"

第十一天,孙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26岁的江东小霸王就此离世,大乔也从主君夫人变成了寡妇

孙策临终前的嘱托很明确:辅佐幼弟孙权。

孙权继位时只有19岁。

面对哥哥留下的烂摊子,内有豪族不服,外有曹操威胁

大乔的身份变得极其敏感,作为前任主君的妾室,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政治风波

尤其是孙绍的存在,这个孙策的儿子才几岁,在一些人眼中却是正统继承人,有豪族暗中联络,想要拥立孙绍,挑战孙权的地位。

孙权的对策很简单:眼不见心不烦。

下令将大乔和孙绍发配到偏远地区,有说是零陵,也有说是交州,名义上是"保护皇嫂安全",实际上是隔离潜在威胁。

大乔被迫离开建业。收拾行装时,看着曾经熟悉的宫殿,心中五味杂陈

孙策的承诺、夫妻的恩爱、权力的荣耀,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偏远地区的生活很清苦。没有了往日的锦衣玉食,大乔要亲自照料年幼的孙绍

教读书识字,照料起居,过着普通百姓的日子

关于大乔的结局,史书记载很模糊。

小乔的困境与子女命运

210年冬天,巴丘传来噩耗。周瑜在征讨益州的路上病倒了,高烧不退,药石无医。小乔接到消息后想要前往探视,却被军务繁忙阻挡

等小乔赶到巴丘时,周瑜已经咽气了。

年仅36岁的大都督就此离世,留下了30岁的小乔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现实比想象更残酷,小乔的身份只是妾室,还要侍奉周瑜的正妻

周瑜死后,孙权对周家后人很照顾。毕竟周瑜是江东的大功臣,不能让功臣家属受委屈。孙权下令厚葬周瑜,追封侯爵,对周家子女也有封赏

小乔的处境却很尴尬。作为妾室,史书中找不到对小乔明确的封赏记载。孙权虽然对周家优待,小乔本人仍然面临现实的生活压力

更大的打击来自子女的命运。长子周循是最有出息的,娶了孙权的长公主孙鲁班

这门婚事让周家地位大大提升,小乔也跟着沾光,可好景不长,周循早早去世了。

失去了最有前途的儿子,小乔的依靠又少了一个

孙鲁班改嫁,周家的政治地位急转直下。

次子周胤让小乔更加头疼。这个儿子从小就有问题,酗酒成性,脾气暴虐

长大后更是变本加厉,经常酒后闹事,打骂下人

孙权对周胤的行为忍无可忍,念在周瑜的面子上,已经警告过好几次

周胤依然我行我素,最终触碰了孙权的底线,孙权下令废除周胤的爵位,还要将周胤流放到庐陵,这个决定对小乔来说是晴天霹雳,儿子要被发配边疆

小乔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跟随儿子一起流放。

48岁的年纪,要离开熟悉的江东,到陌生的庐陵去,朋友劝说留下来,小乔摇摇头:"儿子需要人照顾。"

女儿周妃的命运也不好。嫁给太子孙登,原本前途光明

孙登早逝后,周妃只能守寡度日。周家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有好结局

小乔在庐陵的生活很艰苦。

要照顾问题儿子周胤,还要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病逝在异乡

小乔死后葬在庐江,今天的安徽潜山一带,与周瑜的墓地遥遥相望,生前不能相守,死后至少可以相伴

孙权的政治考量与不同对待

孙权对大乔的处理充满了政治考量,孙绍虽然年幼,在法理上却是孙策的继承人,一些心怀不轨的豪族,随时可能利用孙绍做文章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大乔母子消失,不是杀掉,那样会落下残忍的名声

发配到偏远地区,既避免了政治风险,又显得仁慈

《趣历史》记载了一个更离谱的传闻。

说孙权曾经考虑将大乔献给曹操,作为政治交易的筹码,这个计划虽然没有实施,足以说明孙权的冷血

孙权的逻辑很现实:政治利益高于一切。

大乔是哥哥的妻子,理应得到照顾,孙绍是哥哥的儿子,也应该善待现实政治面前,亲情要靠边站

对周家的策略就不同了。

周瑜生前是江东的擎天柱,死后的政治影响依然巨大

周瑜的旧部遍布军中,得罪周家就是得罪军队

孙权采用了平衡策略。对周循、周胤等后人封侯赐爵,维持周家的表面荣耀,同时限制周家的实际权力,不让任何人威胁自己的地位

小乔虽然没有封赏,孙权却默许其抚养子女。

这种安排很巧妙:既照顾了周瑜的面子,又避免了政治风险

周胤酗酒闹事,给了孙权下手的机会,废爵流放看起来是惩罚,实际上是进一步削弱周家势力,小乔跟随儿子流放,更是一箭双雕

孙权的手段虽然残忍,从政治角度却很高明。

既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又没有留下太多口实,史书记载孙权"厚待皇嫂",表面上确实做得不错

历史记载的差异与传闻

关于大乔的最终结局,正史记载很模糊,《三国志》只是提到孙权"厚待皇嫂",具体如何厚待却没有详细记录,这种模糊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

野史的记载就丰富多了。

有说大乔晚年凄凉,郁郁而终的

有说孙绍早夭后,大乔悲痛欲绝,想要投江殉夫

投江的传闻很有戏剧性,说大乔在长江边准备自尽,被路过的渔民救起

孙权得知后大惊,立即派人加强对大乔的保护,这个故事真假难辨,听起来像是文学创作

部分记载称,大乔最终皈依佛门,在偏远的庵堂中度过余生,青灯古佛,了此残生,这个结局虽然悲凉,至少给了大乔一个安静的晚年

小乔的记载相对清楚一些。

跟随儿子流放庐陵,客死异乡,墓葬在庐江,与周瑜墓遥望,这个结局虽然悲惨,至少有明确的历史依据

最有名的传闻来自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让很多人以为曹操想要抢夺二乔

这完全是文学虚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

铜雀台建于210年,正好是周瑜去世的那一年。

时间线根本对不上,曹操也从来没有提出过要二乔的要求。

孙权更没有献出二乔的记录。

虽然考虑过用大乔做政治交易,最终也没有实施,二乔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孙权手中,曹操想要也要不到

文学作品往往比历史更有传播力。

杜牧的诗流传千年,让很多人信以为真

真实的历史反而被忽略了,二乔的真实命运被浪漫化

大乔和小乔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

再美的容颜,也敌不过政治的残酷

孙权的安排看似合理,实际上充满了冷血的算计

江东二乔的结局,远比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更加复杂,政治、亲情、利益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了两个女人的命运。

陈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裴松之:《三国志注·周瑜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