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2017年10月,多宝佛塔维修过程中发现塔身佛龛的装藏文物。同年11月,开展抢救性考古清理与文物保护。2020年,佛塔出土文物送北京做科技保护与修复。
2023年3月,这批文物入藏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后,随即展开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工作。9月,《灵光独耀——蓟州多宝佛塔出土文物保护成果展》开展。为配合保护成果展,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了四场面对公众的专题讲座。
如今,《蓟州多宝佛塔考古报告》出版。
这是一个完整的考古工作过程,充分体现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宗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阐释价值的工作理念。
作为天津佛教考古的第一部报告,《蓟州多宝佛塔考古报告》为以后的天津佛教考古研究工作开辟了道路。这部考古报告在组织与研究考古材料上的一些方法可资学习借鉴。
章节逻辑关系清楚
蓟州多宝佛塔为八角形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构成。塔身第二层至第十三层的南、西、北、东四面各有一个佛龛。第三层至第十三层的38个佛龛里发现了文物,每个佛龛包含的文物有所区别。该报告特别指出:“这种四面佛龛供奉造像的方式十分独特,在明代佛教遗址中首次发现。”佛龛内的文物,即佛教文化所说的装藏。多宝佛塔出土的装藏文物,分为造像(佛教的、道教的)、佛造像附属物(佛塔模型、佛龛、佛珠等)、 钱币三类。各层佛龛的装藏物品与安放方式,与以往考古发现的佛塔装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用什么方法讲清楚这个塔的出土文物,成为写好报告的关键。

蓟州多宝佛塔远眺

第一层南面台基砖雕与石雕
考古材料组织方式独特
报告将十三级密檐佛塔视为多层次堆积的遗址,佛塔的一层如同遗址的一层堆积,每层的四个佛龛相当位于同一层的遗迹单位。基于这种认识,报告按照塔身自下而上的层次编排节次,把塔身的一“层”设为第三章的一“节”。不难看出,这样表述考古资料的方法是以考古层位学作为理论基础。
第三章各节“以佛教‘绕塔’顺序,按南、西、 北、东顺时针方向安排各单位前后(四个佛龛的次序)。每个佛龛的介绍分为佛龛形制与包含物、龛内文物位置与保存状况、佛龛内出土文物与装藏情况三大部分”。报告说的“绕塔”是佛教的一种实践方式,按照佛教传统必须右绕佛塔,绕塔如同礼佛,右为佛像的右侧,右绕就是面向佛塔顺时针绕行。依据佛教实践方式确定佛龛的次序,既符合佛教仪轨,又有助于认识佛塔装藏的内涵。
第三章各节以佛龛为基本单位,详细记录了每个佛龛内文物的出土信息,以及组合关系、摆放位置。在一个佛龛内安放二尊以上造像,便构成一定的位置关系。佛龛内造像摆放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纵向摆放,构成前后关系,如第三层南龛内的三尊造像;另一种是横向摆放,构成左右关系,如第十二层南龛的三尊造像。佛龛内的造像显然不是随意摆放的,一定位置关系应当表达了一定意义,需要重视起来加以研究。



第三层南面佛龛内出土造像

第十二层南面佛龛出土鎏金铜阿弥陀佛坐像组合
开辟后续研究道路
报告第四章是对出土文物的考古类型学、年代学研究。依据造像的形态特征,结合佛教文化传统与道教文化传统,对全部造像进行分类、定名。通过对比年代明确的出土与传世造像,认为蓟州多宝佛塔出土的大部分造像与明代晚期造像的特征吻合,只有少量明代早、中期特征的造像。佛塔出土铜钱与该塔石匾记载的启建和竣工的时间高度吻合,佛龛内造像是佛塔建好后一次性供奉的,因此造像的制作年代均不晚于佛塔竣工时间(1652年)。


蓟州多宝佛塔出土佛教造像

第三层南面佛龛内出土造像

鎏金铜九龙浴太子造像
第四章用“佛龛出土造像统计表”和佛龛各层“文物分布平面示意图”,记录了第三层至第十三层佛龛内佛教造像及附属物、道教造像的空间分布情况,很方便研究单个佛龛内造像的组合关系,以及每层佛龛造像的组合关系。如果把塔身层次、佛龛位次、造像在龛内的具体位置与这两种组合关系结合起来,就能够对装藏文物进行考古情境分析,进而探索佛塔装藏的含义。
展示出土文物详细
报告最大特点是记录的考古现象尤为详细。与江苏苏州瑞光塔、天津蓟州独乐寺塔、北京房山香光寺多宝佛塔、陕西泾阳崇文塔的装藏等已经发表的佛塔考古资料进行比较,就能够发现蓟州多宝佛塔的许多不同之处。例如:蓟州多宝佛塔装藏只有造像及附属物,没有佛经和珍宝;按照塔层、佛龛顺序摆放造像的方式十分独特;佛龛内造像有的纵向排列,有的横向排;道教造像只出现在第四层和第十三层;九龙浴太子造像放在第八层南龛,位置恰好是第三层至第十三层的中央;铜钱自下而上依朝代先后摆放,第五层南龛出土万历通宝和崇祯通宝,第七层南龛、西龛、北龛、东龛均出土崇祯通宝,第十二层西龛出土顺治通宝,第十三层南龛出土顺治通宝,铜钱用以表示时间顺序。种种现象表明,蓟州多宝佛塔装藏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佛塔装藏,暗示其中可能蕴藏着某种特定含义。







蓟州多宝佛塔出土文物
蓟州多宝佛塔用造像讲述历史故事与弘扬佛法,以可视化的方式连接信仰与实践,让信众能够更加容易理解与记忆佛教教义和传统,同时也有助于佛教宇宙观和价值观的传播。蓟州多宝佛塔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装藏,在中国考古上第一次发现,非常难得,弥足珍贵。
通过考古手段和方法,在考古情境中获得以物叙事的考古遗存及现象,揭示出元明清多元一体背景下,佛教与道教从争斗到共生的历史事实。多宝佛塔出土文物组合与分布,映射出明清时期僧人俗讲与元代杂剧、明清章回小说杂糅的俗文学,使我们对中国北方地区明清时期民间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佛塔出土文物集中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民间佛像造型艺术审美与工艺水准。其中,明代鎏金铜九龙浴太子像,将人物与建筑巧妙结合在一起,用以表现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传说故事,是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明代民间工艺品代表作。佛教造像是一种艺术表达,具有美学价值,它们反映了佛教信仰所赋予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成为文化与历史的一部分。
蓟州多宝佛塔集西域、东土,藏传、汉传佛教造像与道教造像于一体,生动反映出中国北方地区明清时期多元文化融合与共生。佛塔出土文物实证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以及思想道德精华的认识与理解。


本文由 杨烁 摘编自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著 《蓟州多宝佛塔考古报告 》之陈雍《序——天津第一部佛教考古报告》 。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著
978-7-03-079585-4
定价:298.00元
蓟州多宝佛塔,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盘山东麓,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2017年10月,偶然在八层密檐间的佛龛内发现鎏金铜质造像。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此塔的佛龛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出土造像、饰件、经卷等文物169件(套)。本书基于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对多宝佛塔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情况等进行介绍,客观记录多宝佛塔形制结构、佛龛及出土物情况,系统地梳理此批珍贵资料,概括总结出土文物的年代、题材、艺术风格。多宝佛塔佛龛文物是21世纪以来天津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体现出浓厚的地域艺术特征与文化特征,是天津地区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证。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和广大文物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赛博古公众号
微信号丨spkaogu
新浪微博丨@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