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五十多岁的70后:养儿不在防老,无人送终不可怕
亮哥365

村里最近又传来消息:老张家那个最小的儿子,刚买了房,定居城里了。

有人感慨,说老张这辈子值了,仨儿子两个在城里,一个在家里照顾老两口,典型的“养儿防老”。

可这“值了”的背后,真就那么值得吗?

其实,很多人不愿说破一个现实——70后已经五十多了,正站在“父母需要照顾,孩子也要操心”的双面夹层里,被时间一点点推到了生活的最前线。

小时候听老人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可真到老了,多少人还是在盼着那句没写进户口本的“养儿防老”。

只是,现在这个社会,早就换了规则。

一、传说中的“养儿防老”,在现实里站不住脚

曾经的年代,养儿确实是最靠谱的保险。家里劳动力越多,越能撑起一片天。老了有儿子种田、养家、送医送终,说是“靠山”,一点都不夸张。

可那是粮票、布票的时代,一家人住三间屋,吃的是自家地里种的米面。

现在呢?

房贷车贷压得年轻人直不起腰,养老不再是“轮流给爸妈几十块钱”的小事,而是动辄几千的医药费、请护工的钱,还有时间精力的倾斜。

别说“养”,就连“顾”都有心无力。

而且,养儿是个不确定的投资,教育、扶持、投入了二十多年,最后能不能靠上,全看造化。

就像买彩票,有人中头奖,有人赔个精光。

70后其实心里明白这个道理。不是他们对孩子没信心,而是他们清楚,这社会的风不再吹向“子承父业”的那一边了。

孩子自有他的路,咱老一辈,就别再幻想他们是来为我们兜底的了。

二、谁都想“老有所依”,但不能靠情怀养老

父母那代人,没社保没存款,年轻时候干不动活了,就只能指望儿女。那时候讲“孝道”,是道德、是义务,更是无奈。

现在,退休金虽然不多,好歹是一份底气。

房子虽然不是豪宅,但起码是能住的窝。

医疗虽然贵,但也有医保托着。

最重要的,是70后普遍见识过“无依无靠”的艰难,反倒更懂得,养老这事儿,要靠自己打基础。

有多少人,嘴上说“孩子就是我的全部”,手里却悄悄攒着点私房钱,不是心冷,而是怕孩子也有难处。

情怀很贵,现实更重。

情感是养不了老的,尤其当“孝”这个词被生活压得越来越模糊的时候,留点清醒给自己,是最起码的保障。

三、从“三代同堂”到“孤独养老”,其实没那么可怕

以前讲“儿孙满堂”,人气旺,过年热闹,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有人照应。

可慢慢地,生活节奏快了,家庭结构小了,“三代同堂”变成了节日照片里的合影,更多的老人,开始一个人住。

这其中,有主动选择的,也有被动独居的。

有人问,一个人老了,没孩子陪,孤单吗?

说不孤单,骗人。但说这就是悲哀,也未免太绝对。

孤独是一个人的状态,但4代表就没人情味。

一个人,也可以有朋友,有兴趣,有热爱。

养老院虽然有时被贴上“被抛弃”的标签,但对有些人来说,那是最自由、最安全的生活模式。

饭有人做,病有人看,想聊天随时有人坐在阳台边唠嗑。孤单和孤独,其实不是一个事。孤单是生活的样子,孤独是心里的感受。

只要心里不空,身边没人,也没啥大不了的。

四、70后的孩子,不欠谁一份“必须照顾”的账

一个现实越来越明显:很多70后的孩子,成长于“父母付出型家庭”,上学补课,出国读书,买房资助,结婚出首付,几乎一生的积蓄都为孩子铺了路。

可孩子欠不欠这一份养老的“责任”?

要说感恩,是人之常情。孩子懂事了,自然不会不管父母。

但要说“必须”照顾,那其实是换了个方式在绑架。

时代不一样了,观念也得变。

想让孩子孝顺,不是靠“你得报恩”,而是让他看到你老了依然体面,有选择,有余力。

当一个人活得不拖累孩子,反倒更容易赢得尊重。

谁说孩子必须是养老工具?

孩子不是“活生生的社保”,他们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压力和难题。

他们能照顾你,是情分,不是义务。

就像你当年含辛茹苦抚养他,也不是为了换一顿热饭,而是因为你愿意。

五、“养老”不是计划算,是活法的结果

从四十岁开始,就应该琢磨怎么老。

不是每月存多少钱,而是生活的方式,是不是越过越有底气。

你会发现,那些老了活得不怕的70后,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有健康。平时吃得清淡,动得勤快,不养身不作死。身体是硬道理,年纪越大,越值钱。

第二,有圈子。退休不是“归隐”,而是换种活法。跳广场舞、学摄影、做义工,有交流才有精神头。

第三,有兴趣。养花、钓鱼、读书、写字,哪怕养条狗,都比每天盯着孩子有意思得多。

第四,有钱。别的都靠不住,兜里有点闲钱,心里才不会慌。

养老不是等老了才开始准备,而是年轻时就开始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过的是紧是松,晚年活得从容与否,其实早就写好了答案。

六、不靠孩子养老,也不怕“死后没人送终”

很多人之所以执着于养儿,是怕死后没人送终,没人上坟。

这情绪可以理解,但也需要换个视角。

葬礼、坟头、纸钱,真的是一个人价值的终点吗?

一生兢兢业业,为人正直,该来的时候自然有人记得。

就算最后落得“孤独终老”,也未必是失败的人生。

很多人怕“死得没人知道”,但其实,活着就该是为自己活一遭。

你活得精彩、真诚、善良,就不需要刻意去设计谁来送终。

有人念你一声,有人提你一句,或许比隆重的葬礼更有意义。

别把晚年绑死在“有没有人送终”上。

活着时活得有味道,离开时干脆利落,就很好。

七、“养老”这场战役,靠的是自己先站稳

想过体面、自在的老年,不是靠谁施舍,而是靠你现在的选择。

年轻时候多一点自律,中年时多一点积累,年老时自然就能少点依赖。

很多人五十岁就开始规划七十岁的生活,这是清醒。

你不规划,时间也会替你规划,但多半是你不想要的方式。

我们不能决定自己怎么老去,但我们能决定老了的样子,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真正的“养老”,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提前建好属于自己的安全屋。

八、养老的底气,不是孩子多,而是心里有数

70后是时代夹缝中的一代人。

年轻时吃过苦,成家后拼过命,老了却面临各种不确定。

但也正是这一代人,最懂得转身,最能适应变化。

他们看得见现实,也活得明白。

与其去执念那些传统的“养老仪式”,不如早点建立自己的节奏:

人情留一点,钱财攒一点,身体顾一点,脸面顾一点。

谁说老了就得被照顾?

老了也能照顾别人、活成别人的榜样。

把生活过成让人羡慕的样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结尾

老了没有孩子靠,也许会有点孤独。

但那不是人生的遗憾。

真正的遗憾,是年轻时什么都没准备,还把希望全压在别人身上。

70后这一代,早就看透了:指望别人,不如靠自己。

这不是冷漠,这是清醒。

“养儿不防老”,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人送终”,也不是世界末日。

重要的是——你在活着的时候,有没有好好为自己活一场。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