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美之间获得了重大的成果,事情最终还是回到了中方预期的轨道上。
这可真让人有点意外,毕竟那位一向看起来很硬气的特朗普,这次在中国这里,似乎不得不面对一些他自己先前行为带来的后果。
这次中美经贸高层之间的谈判,是在5月11日的瑞士日内瓦举行的。
中方的谈判代表在当天晚上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说了,这次谈判达成了重要的共识。
而且,会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双方还在5月12日发表了联合声明。
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说明了很多问题呢?

文案|编辑:清
让我们先看看美国方面当时的情况。
特朗普刚宣布要大幅度提高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时,美国不少地方的民众就开始疯狂抢购和囤积来自中国的商品。
这难道不是因为中国商品早就是美国大众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吗?
而且,跟那些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比起来,美国本土生产的商品,一是价格确实比较高,二是在满足日常使用需求方面,好像也并不那么全面。

这还仅仅是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刚开始时候显现出来的一些苗头。
随后,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美国多达几十个州的州长,都同时对特朗普政府提起了诉讼。
他们认为,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动的贸易争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国内企业和普通民众的死活。
全美国范围内,还爆发了反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游行活动。

就拿加利福尼亚州来说,在2024年,这个州对中国的贸易额达到了3200亿美元。
要是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脱钩,那将会有超过300万的加利福尼亚州居民面临失业的风险。
这样的代价,加利福尼亚州能承受得了吗?
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美国方面是不是有很现实的压力,需要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呢?

再来看看中国方面的情况和立场。
其实,对于中美之间的关税问题,中方早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那就是,如果关税真的达到125%甚至更高的时候,中方可能就不再过多理会了。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那么高的关税,实际上和中美经济脱钩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
既然你美国方面都表现出不打算和我们中国做生意的姿态,那我们中国再多理会你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中国方面也说得很清楚,如果想打,我们奉陪到底;如果想谈,我们的大门也是敞开的。
但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主旨,那就是必须要有和谈的诚意。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看到前一段时间,美国方面不断地放出一些话来,甚至制造一些所谓的“谣言”,说中美之间已经开始接触并且进行谈判了。
这不就间接说明了,是美国方面更迫切地希望和中国谈吗?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方面还想在中美谈判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权,这是不是有点像天方夜谭呢?

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再来看这次谈判的具体过程和态势。
虽然中方人员在介绍会谈过程的时候,用到了“深入”、“坦诚”这样的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意味着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各自的观点,讨论可能也比较激烈。
但是,回想一下几个月前,乌克兰的泽连斯基在白宫和特朗普大吵一架的那个场景。
当时的情况,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泽连斯基并没有从中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全程似乎都被特朗普和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万斯“教育”了一番。

对比之下,这次中美之间的谈判,过程必然也不是一帆风顺,也必然会伴随着一些争执和角力。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能够达成实质性的进展,并且是由中方代表的口中说出来的。
这难道不说明,谈判最终还是回到了中方所预期的那个轨道上吗?
如果中方不掌握着谈判的节奏,谈判又怎么会回到中方的预期轨道上呢?

你想想看,谈判的结果是偏向于中方的要求和期望的。
如果你不掌握节奏,不把握谈判的主动性,怎么可能让谈判的结果达到你的预期呢?
这就好比泽连斯基去白宫和特朗普谈,因为不掌握主动,所以什么事情也没有办成。
所以说,这次谈判,很可能是由中方在掌握着主要的节奏。
甚至可以说,这或许都不是一场完全势均力敌的谈判,而是美国方面带着更强的需求来和中国谈。

那么,这次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美双方获得重大成果,并且最终回到中方预期轨道,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首先就说明了,之前提到的那些美国国内的压力,以及中国方面的坚定立场和底气,都在这次谈判中起到了作用。
特朗普政府之前那种一味强硬的做法,在现实面前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
所谓“咽下了自己种的苦果”,可能就是指这种情况吧。

谈判能够达成重要共识,并且还要发表联合声明,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它表明双方至少在某些关键问题上找到了共同点,或者说,美方接受了中方的一些核心关切。
当谈判结果能够回到“中方预期轨道”上时,这清晰地表明,在这次博弈中,中方有效地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并且引导了谈判的方向。
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一次交锋和协调。
某种程度上,它也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中力量对比和互动模式正在发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国与国之间的谈判,虽然名义上都说是平等的。
但是,谈判的态度可以是对等的,可以是有诚意的。
然而谈判桌上真正的资本和底气,从来就没有真正完全对等过。
这次中美经贸谈判,似乎就印证了这一点。
美国之所以想要谈,是因为它可能无法承受与中国经济上彻底脱钩所带来的巨大代价。
而反观中国,美国的市场虽然重要,但只占中国出口市场的大约九分之一。

即使没有了美国市场,对中国的整体出口影响虽然会有,但并非不可承受。
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加大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来弥补失去美国市场可能带来的那部分损失。
但是,美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去工业化之后,其本土制造业的状况,使得美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能够替代中国制造的供应商。
更不用说,美国在很多方面还深深地依赖着中国的市场需求。

但是,美国方面的进出口,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中国深度绑定,而且这种依赖在短期内是难以替代的。
在这样的一个基本局面之下,中美之间的谈判,除了跟着中国的步调走,美方可能并没有太多其他的选择。
况且,中国的步调和理念,比如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也是符合中美两国人民长远利益和共同期待的,不是吗?
这次会谈的结果,或许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未可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