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美联合声明发布,美国让步程度出乎全世界意料,对华称呼也变了
酒馆茶社

文案|编辑:法拉

中美那场长达16个小时的会谈,结果真是让全世界都有些出乎意料。

美国这次的让步幅度,可以说远超了大家的普遍预期,不仅大幅度调整了之前加征的关税,连对中国的称呼都悄悄变了。

以前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似乎一下子缓和了不少,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又释放了哪些不寻常的信号呢?

就在中美两国发布联合声明的那段时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反应似乎也印证了某些变化正在发生。

这些国家好像提前嗅到了一些不寻常的气息,对美国的态度突然之间就强硬了不少。

比如,一直以来在贸易问题上与美国周旋的日本,这次就明确提出来,美国方面不应该只是降低对日本商品的关税,而是应该干脆利落地全部取消。

就连之前被特朗普声称“很快就能达成协议”的印度,也开始向美国喊话,要求美国取消对印度施加的关税壁垒。

欧洲那边也没闲着,欧盟正准备着手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计划将总价值达到九百五十亿欧元的美国输欧产品列入加税的清单,甚至还打算就此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

一时间,特朗普政府似乎陷入了一种四面受压的困境,这和他之前吹嘘“各国领导人都在拍我马屁”的得意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必他自己也没料到会是这么个局面吧?

那究竟是什么样的风声,能让这些国家对美国的态度发生如此显著的转变呢?

答案或许就藏在,中美两国经过长达16个小时艰苦会谈后,于12号共同发布的那份联合声明之中。

细看这份声明的内容,美国方面所作出的让步程度,确实是远超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预想。

在关税问题上,美国并不是像外界猜测的那样象征性地降低80%或者50%,而是直接取消了4月8日和9日两次对华加征的关税,并且暂停了2日那次高达24%的关税措施,最终只保留了10%的附加关税。

作为回应,中国对美国商品征收的关税也相应地只剩下10%。

不过,对于2日之后中方增加的关税,声明中的表述是“暂停或取消”,并没有像美方那样直接取消。

同时,双方还设定了一个为期九十天的暂缓期,以便后续通过专门的磋商机制进行对话和解决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美国方面曾经透露过的,希望通过“降低关税来换取中国解除稀土出口管制”的说法,并没有出现在这次的联合声明文本里。

而且,在会谈结束后的回应中,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提及中国时,使用的是“合作伙伴”这样的称呼,美方在态度上确实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不得不说,美国这次在关税问题上做出的让步,幅度确实是非常大的,几乎可以说是让之前的中美关税交锋回到了原点,仿佛这场贸易摩擦从未发生过一样。

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国际社会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财长贝森特在会谈结束后,面对媒体时,只是含糊地强调双方达成了实质性的进展,却对具体的让步内容三缄其口。

毕竟,如果关税战最终是“白打了”,这样的事实,他确实也很难直接说出口。

实际上,在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反制措施面前,美国的关税大棒似乎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中国已经停止了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并且大幅度减少了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的采购量。

就在中美联合声明发布的同时,巴西总统卢拉也已经抵达北京访问,外界普遍预计,中巴两国将会签署包括农产品进口在内的多项大额订单。

这对美国的相关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消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摩擦,最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特朗普政府显然是有些骑虎难下了。

在国内,他需要向那些支持他发动贸易战的选民和利益集团做出解释;在国际上,他又面临着越来越多国家的反弹和压力。

那特朗普有没有可能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来破解眼下的困局呢?

从美国的视角来看,他们这次在全球范围内挑起的贸易摩擦,真正展开有效反击的,主要就是中国。

因此,如果能够设法与中国达成某种形式的“联合”或者说默契,那美国在面对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和欧盟等的反制时,或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无伤”应对。

比如说日本、韩国和欧盟向美国出口的许多产品,其实都可以在中国找到替代品,而且往往性价比还更高。

如果中美之间能够实现“暂时和解”,中国也完全有能力凭借自身的产业优势,去争取和占据原本属于日韩欧等经济体的国际市场份额。

当然,这只是一种基于当前局势的推测。

回顾以往的国际贸易谈判,尤其是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那些场合,我们很少看到美国会做出如此大幅度的妥协。

通常情况下,美国往往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对他国施加压力,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这次与中国的会谈结果,却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景象。

美国不仅在关税问题上做出了实质性的让步,甚至在称呼上也显得更为谨慎和尊重。

这背后,难道仅仅是谈判技巧的胜利吗?

恐怕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经济体量的增长、产业链的完整性以及在关键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使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对抗所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那种单方面施压就能迫使对方屈服的时代,似乎正在悄然远去。

当然,这次对中国做出如此大的让步,特朗普后续将如何向美国国内的各种声音进行解释和交代,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而且,在九十天的暂缓期结束之后,特朗普政府是会选择继续

与中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还是会故态复萌,重新挥舞起关税大棒,试图挽回一些所谓的“面子”?

这些问题,目前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未来的走向依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但是,有一个事实是非常清晰和明确的,那就是中方通过坚决的反制和有策略的谈判,能够让特朗普政府主动请求对话,并且最终促使其做出了大幅度的让步。

这本身就说明,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已经牢牢掌握了主动权。

即便未来特朗普政府真的想要撕毁协议或者再次变卦,中国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准备了相应的应对手段,完全有能力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毕竟,合作才能共赢,对抗只会两败俱伤,这个道理,相信经历过这一轮较量之后,美方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资料来源: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