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在美英达成包括10%汽车关税在内的“象征性协议”后,日本政府终于坐不住了。5月11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富士电视台节目中罕见展现强硬态度,直言“10%不是终点,我们要的是全面取消”,并以一句“不会为了汽车牺牲农业”重申日本底线,发出对美国贸易讹诈的坚决回击。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关税比例的技术博弈,更是一次关乎国家主权、农业安全与产业未来的价值对撞。在美方不断向日本施压,要求“开放市场”尤其是在农产品和汽车标准上的松绑之际,石破的发言传递出清晰信号:东京不会再照单全收。
长期以来,美国对日本贸易政策的两大不满就是汽车关税与农业保护。汽车方面,美方屡屡批评日本的“非关税壁垒”,如复杂的汽车安全标准、电动车认证门槛等,暗示其阻碍美国产车进入日本市场。然而石破回击道:“不会因为听到美国的批评就做损害国民安全的事情。”这不仅否定了“让步换友谊”的幻想,也揭露了美国试图用“安全”掩盖自身产业竞争力不足的把戏。
至于农业,美国长期觊觎日本大米市场,尤其在当前美国农业生产过剩、大豆玉米价格低迷背景下,推动对日出口成了“政治任务”。石破在谈到大米政策时,虽然承认“增加进口是选项之一”,但立刻补充强调要“调整整体政策,强化农户收入”。其核心逻辑很明确:日本不会为了对外妥协而毁掉本国粮食安全体系。

尤其是在当前大米价格高涨、通胀压顶的民生敏感期,贸然开放美农产品市场只会引爆国内反弹。石破选择“微幅调整”与“政策优化”而非“一揽子开放”,既是对农民阶层的政治回应,也体现了对美国“换市场换协议”的深度警惕。
石破特别提到的“对等关税豁免”将于7月9日到期。他强调,这一时间点“并非妥协的期限”,言下之意是即使谈不拢,日本也不会在美方倒计时的威逼下匆忙让步。这一表态等同于向华盛顿放话:不要幻想靠时间压力逼东京签下不平等协议。对照此前美方惯用的“最后通牒”谈判策略,此番石破所释放的信息,极具对抗意味。
而在美英“象征性协议”背景下,日本更担忧的是被“孤立协议链”边缘化。英国作为脱欧后贸易腾挪不力的国家,急于与美国达成任何可被包装成“成果”的协议。而美国借英日同盟施压东京,让其“自动跟进”,实则是一种赤裸裸的双边霸权转嫁术,你要么接受不平等关税,要么在全球供应链中被“美国优先”架空。
石破茂选择此刻发声,正是试图打破这种悄然形成的“协议绑架”。他的立场可以理解为对国内农民与汽车产业的共同托底,也可以看作日本“自主性外交”的试探性反击。在全球经济高度不确定、区域安全局势激化的当下,倘若连经济政策都任由美国定调,日本将彻底沦为“经济附庸”。

石破在谈及美国产玉米时提到可“用于生物乙醇”等燃料使用空间,这种说法实则给出一种“妥协式转化”选项:在不冲击本国粮食体系的前提下,选择能源替代领域作为美方农产品的吸纳渠道,以缓解谈判压力。这种策略属于“以退为进”,既不正面迎合美方压力,又不封死谈判空间。
回看过去几年,美日贸易磋商早已沦为一场“权力游戏”:美国用关税作武器,用市场准入作交换,用盟友关系当筹码;而日本则在自贸区体系、多边谈判和国内政治压力间左右腾挪。石破此番表态,是对美国政策的不妥协声明,也意味着接下来的日美谈判将陷入更深层级的战略僵局。
7月9日,是一场新关税战的起点,还是日本外交转向的试金石?现在谁都无法给出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日本不会轻易接受被“车换米”、被“协议钉死”的局面。而美方若继续以霸权心态推进所谓“自由贸易协定”,最终将面对的不是谈判桌上的合作对手,而是战略层面全面抗衡的新格局。
如果说之前日本在关税谈判中还保持某种“盟友默契”,那么如今,随着石破茂一句“不会因为汽车牺牲农业”的表态,战线已经重新划定,不愿被控制的日本,开始挣脱“贸易关系里附庸角色”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