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致命鱼刺惊险记:一场因误吞鱼刺引发的生死救援
壹贰叁小屁孩

致命鱼刺惊险记:一场因误吞鱼刺引发的生死救援

一根细小的鱼刺,竟能成为危及生命的“隐形杀手”。近日,湖南长沙的李女士(化名)就经历了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劫——她因误吞鱼刺未及时就医,导致鱼刺扎破心脏,命悬一线。所幸经多学科专家联合救治,最终化险为夷。这场惊险遭遇,为所有人敲响了“食鱼需谨慎,卡刺莫大意”的警钟。

一、大意吞刺:小问题埋下大隐患

4月28日晚,李女士在家用餐时,不慎被一块鱼肉中的鱼刺卡住喉咙。起初,她并未太过在意,尝试了民间“土方法”——大口吞咽饭团,试图将鱼刺“带下去”。然而,这一错误操作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鱼刺越扎越深,很快她便感到胸口隐隐作痛。但李女士仍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过两天就会好”,没有及时就医。

直到5月1日,李女士突然出现持续性胸痛、胸闷,并伴有发热症状,家人急忙将她送往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CT检查结果令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一根长约3厘米的鱼刺竟穿透食管壁,刺入心脏右心房,且周围组织已出现感染迹象,形成脓肿。“鱼刺就像一把‘手术刀’,随时可能划破心脏大血管,引发致命性大出血。”心胸外科主任张医生介绍,这类由异物穿透食管引发的心脏损伤极为凶险,死亡率高达30%以上。

二、生死时速:多学科协作拆解“体内炸弹”

面对这一罕见而复杂的病例,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由心胸外科、胸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科等专家组成救治团队,制定手术方案。“鱼刺贯穿食管和心脏,手术需同时解决两个部位的损伤,还要防止感染扩散。”张医生表示,手术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5月2日上午,手术正式开始。首先由消化内科医生通过胃镜探查食管,发现鱼刺已完全穿透食管壁,仅露出一小截末端。随后,心胸外科团队小心翼翼地切开右心房,精准取出鱼刺,并清除周围的感染组织和脓肿。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操作,鱼刺被成功取出,心脏和食管的破损处也被仔细修补。术后,李女士被转入ICU进行抗感染治疗,一周后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

三、医学警示:误吞异物的“致命误区”

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误吞异物就诊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其中鱼刺、鸡骨等尖锐异物占比超60%,且因处理不当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案例屡见不鲜。湖南省人民医院近三年数据显示,因吞刺后错误处理(如吞咽饭团、喝醋、抠喉)导致异物移位的患者占比达78%,其中15%引发食管穿孔、纵隔感染、大血管破裂等严重后果 。

这些“土方法”为何危险?

• 吞咽饭团/馒头:可能将鱼刺推得更深,刺穿食管、血管甚至心脏,如李女士的情况。

• 喝醋:醋在咽喉停留时间短,无法软化鱼刺,反而可能刺激食管黏膜,加重损伤。

• 抠喉催吐:可能导致咽喉部黏膜出血、水肿,甚至引发窒息。

正确处理方式:“一停二看三就医”

1. 立即停止进食饮水:避免吞咽动作导致异物移位。

2. 观察症状:若只是轻微刺痛,可能鱼刺卡在扁桃体或咽喉壁,可尝试对着镜子用筷子轻压舌根,观察是否能看到鱼刺。若能看到且位置较浅,可用镊子小心取出。

3. 及时就医:若看不到异物、刺痛持续或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前往耳鼻喉科或急诊,通过喉镜、胃镜或CT检查明确异物位置,由专业医生取出。

四、预防指南:食鱼安全“三注意”

• 吃鱼时集中注意力:避免边吃边说话、看电视,尤其给儿童、老人吃鱼时,应仔细剔除鱼刺。

• 选择刺少的鱼类:如鲈鱼、三文鱼、龙利鱼等,减少卡刺风险。

• 教育儿童勿玩闹时进食:儿童好奇心强,易在跑动、嬉笑时误吞异物。

李女士的主治医生感叹:“一根鱼刺差点酿成悲剧,侥幸心理是最大的‘凶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最终以生命的胜利告终,但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任何“小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涉及身体健康时,科学处理和及时就医永远是第一选择。愿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