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夏,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在这个时节,古代诗人常通过诗词来表达对季节变换的感受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立夏古诗词,展示了古人对这一节气的独特情感和深刻细致地描写:
01
《立夏即事》
王安石(宋代)
石梁茅屋有弯畦,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这首诗,语言清新,画面感强。写了立夏时节的乡村景象,石梁茅屋旁,流水潺潺,麦田在暖风中生长,绿荫幽草的美景超过了花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夏日景色的欣赏。
02
《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
项安世(宋代)
满城杨柳绿依依,背著春风自在飞。
却是杨花有才思,一时收拾伴春归。
此诗,以杨花喻春归,构思精巧。首句,铺陈暮春景象,次句“背著春风自在飞”赋予杨花灵动之态。后两句更进一层,赞杨花“有才思”,懂得收拾残春、与春同归,拟人手法鲜活,流露对春逝的淡淡怅惘,却无悲戚,反见洒脱。

03
《立夏日纳凉》
李光(宋代)
茅庵西畔小池东,乌鹊藏身柳影中。
沙岸山坡无野店,不知此处有清风。
诗写山野纳凉的幽趣,前两句以“茅庵”“小池”“乌鹊藏身”勾勒僻静之景,后两句转折,言沙岸山坡虽无野店供歇,却意外邂逅清风,暗含“心静自凉”的禅意。语言简淡,意境清旷,体现宋诗理趣与隐逸情怀。
04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文天祥(宋代)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这首诗,写诗人回归自然,与山野老翁共享日月清辉。以“重渊”与“万象”对比,突出夏日的深沉与春光的绚烂。颈联则表现诗人沉醉吟诗、淡泊自适的隐逸情趣。尾联以琴声喻清风,象征超脱尘俗的悠然心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蕴含诗人高洁的志趣。

05
《立夏》
薛澄(宋代)
渐觉风光燠,徐看树色稠。
蚕新教织绮,貂敝岂辞裘。
酷有烟波好,将图荷芰游。
田间读书处,新笋万竿抽。
此诗,写了立夏时节的物候变化与田园闲趣。首联写天气渐暖、树荫渐浓;颔联以蚕丝织绮、貂裘换新暗喻季节更替;颈联表达泛舟赏荷的雅兴;尾联则写田间读书、新笋抽枝的静谧画面,展现出一派立夏的生机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06
《立夏》
陆游(宋代)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此诗,以象征手法写夏临春去,“赤帜”喻夏日火热,“东君”指春神离去。颔联“燕闹”“蜂稀”对比鲜明,突出季节转换;颈联槐柳成荫、暑气初显,尾联则细腻刻画沐浴更衣的闲适,全诗清新明快,充满生活意趣。

07
《立夏四月节》
元稹(唐代)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此诗,紧扣立夏三候(蚯蚓出、王瓜生、蝼蝈鸣),以物候变化点明夏始。诗中“蚕茧”“雏鸟”展现生命繁衍,尾联“云峰带雨”则预示夏日雨润万物的景象,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体现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敏锐观察。
08
《立夏》
赵友直(宋代)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此诗以“薰风带暑”总起,写了夏日麦田泛黄、梅子成熟的丰收之景。颈联借莺啼蝶恋抒春逝之愁,尾联则转向闲适,以槐荫满庭暗喻夏日悠长,情感层次丰富,兼具农事与文人雅趣,句句紧扣主题。吟读爽口。

09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韦应物(唐代)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这首诗,在立夏之际怀念京中兄弟,以“夏木成阴”“公门昼静”渲染初夏静谧氛围。后联“长风”“叠云”拓展空间感,尾句“惜徂景”则流露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诗风淡雅,寓情于景。
10
《立夏前二日作》
陆游(宋代)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此诗,写了立夏前夕,诗人晨起感受微凉,感叹春将尽、酒难醉。颔联以芳草、游丝喻离愁,颈联则写落花无踪,暗含时光易逝之叹。尾联“分付年华与蜜房”既写蜜蜂采蜜的忙碌,亦隐喻人生须珍惜光阴。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颇具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