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被多国退货,演习不敌歼10C,实战被击落,中国的苏35还有啥用?
朝史暮今

花20亿美元买的苏35,被印尼退货、被埃及毁约,演习里被歼 10C 按在地上摩擦,实战中还被乌克兰用单兵导弹击落。

这架被俄罗斯吹上天的 ' 四代半王炸 ',在中国空军里到底还有啥用?

«——【·引进始末与技术落差·】——»

2016年12月,河北沧州某军用机场迎来了四位特殊 “客人”—— 四架苏 35 战机。那时候,中国航空工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 “十字路口”。

歼20虽说已经完成了首飞,可距离形成完整的战斗力,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歼 16 也还在试飞阶段,在天空中进行着各种严苛的测试,尚未能大规模列装部队。

而在南海那边,局势愈发紧张。

美军的 F-22 和 F-35 战机频繁出没,仗着自己先进的性能,在南海地区肆意挑衅,这给中国的防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 35 的到来被寄予了填补战力空缺的厚望。中国决定引进苏 35,主要是看上了它的三大“法宝”。

一是它搭载的 117S 矢量发动机那可是当时航空发动机领域的 “黑科技”,对中国当时正在努力攻坚的航空发动机研发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参考对象。

二是苏 35 的超机动性能十分强悍,在复杂的南海空情下,它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让敌人难以捉摸。

三是在国产五代机成熟之前,苏 35 作为一款过渡装备,能够暂时维持中国在空中的优势地位。

然而,在签署采购合同的时候,却埋下了一颗 “定时炸弹”——俄方坚决拒绝转让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只同意出售整机。

这好比买了一辆顶级跑车,却不告诉你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后续要是车子出了问题,维修保养就只能依赖别人。

中国引进的苏 35 后续维护严重依赖俄方技术支持,这也为日后的保障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

不光是咱们自己,国际上“踩雷”的也是大有人在。

«——【·全球退货风波·】——»

2020 年,埃及和俄罗斯签下 24 架苏35的大单,合同金额高达30亿美元。

可就在交货的节骨眼上,美国突然 “横插一脚”,挥舞起《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这根大棒,还威胁要切断对埃及的小麦援助。

粮食安全可比买战机更要命,埃及一掂量,只能含泪毁约,转头去买法国的阵风战机。印尼那边也是类似剧情。

印尼想出用农产品抵偿部分货款的 “以物易物” 方案,本来挺有创意,既能解决自己的资金问题,又能给俄罗斯提供资源,结果俄方却一口回绝,生生把这笔买卖搅黄了。

要说真正让苏 35“人设崩塌”的,还得是俄乌战场。

2022 年 4 月,乌克兰军方“首开纪录”,就是击落一架苏 35,之后更是越打越顺手,多次成功“开罐”。

仔细分析这些战损,苏 35 简直像个 “倒霉蛋”。俄军因为缺乏精确制导弹药,硬是让苏 35 去执行低空轰炸任务,这不就等于把它往便携式防空导弹的 “枪口” 上送吗?

再加上苏 35 的电子对抗系统不给力,在现代防空网络面前像个 “睁眼瞎”,航电系统还有缺陷,甚至出现过战机因为导航错误撞山的离谱事故。

这些 “黑料”一曝光,国际买家们瞬间 “拔草”。原本对苏 35 感兴趣的阿尔及利亚等国,纷纷改买西方战机,生怕自己买回去的是问题产品。

最后只有伊朗接盘24架,但价格被压到 “骨折”。俄罗斯不得不将已生产的剩余苏35封存,等待新的买家出现。

这一系列事件充分说明,在现代战争环境下,单一性能优势已不足以支撑战机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一直到2018年,俄陆续向中国交付了24架苏35,为了获得发动机技术,需要付出足足20亿美元的代价,那这些飞机到现在只能落灰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用处呢?

«——【·转型新生·】——»

在国际上 “碰了一鼻子灰” 的苏 35,来到中国后却华丽转身。

随着歼 20、歼 16 这些 “后起之秀” 大批量加入中国空军,苏 35 从昔日的 “C 位主力”,逐渐退居二线,当起了黄金辅助。

不过可别小瞧这位辅助,在南海这片广阔的海域上,苏 35 凭借着大航程的 “特长”,堪称是轰- 6K 的 “最佳拍档”。

每次跟着轰 - 6K 执行远海巡航任务,苏35一路保驾护航,化身坚实的守护线。

在东海防空识别区,苏 35 又摇身一变,凭借着超强的机动性能,只要有外军飞机想来 “刺探情报”,苏 35 立马驱赶,一个漂亮的机动动作,就把对方吓得乖乖撤离。

我们对这位老伙计也是格外用心,来了一场全方位的改造升级。先给它换装国产数据链系统,让它能无缝融入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和其他战机 “打成一片”;

改进火控软件,适配霹雳 - 15 等国产导弹,给苏 35 换上了更趁手的装备;还升级了电子对抗设备,让它在战场上更 “耳聪目明”,生存能力拉满。

经过这番改头换面,苏 35 在演习中表现亮眼,尤其是在 2024 年的台海战备巡航里,它凭借出色的机动性能,成功牵制住对方战机。

虽说引进苏 35 没能完全达到最初的预期,但它的价值可不小。它搭载的矢量发动机技术,给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宝贵思路,部分设计理念也被吸收到国产战机研发中。

更重要的是,这段引进经历让中国空军明白了一个道理:靠人不如靠己!这也加快了国产装备的列装进程。

如今的苏 35,就像一座连接中国航空工业过去与未来的 “桥梁”,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参考资料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