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时候,迪奥的时装产品已经占据了法国时尚行业产品出口总额的75%,占法国当年全年出口总额的5%。
在时尚圈,曾经流传着 “蓝血” 和 “红血” 品牌的概念。“蓝血” 品牌最初源于西班牙贵族,他们认为自己身体里流淌着蓝色血液,代表着血统纯正。1999 年,广告公司程序员 Stephen Moscow 和时装杂志编辑 Win Sterling 创办的世界模特网,将蓝血奢侈品牌代言作为模特排名的重要加成因素,这一概念逐渐在模特圈流行开来。六大蓝血品牌分别为—— 迪奥、路易威登、香奈儿、古驰、普拉达和 CK,在当时代表着时尚界的顶级地位。
随着时尚行业的发展,时尚圈又创造出 “八大红血品牌” 的概念。这些品牌通常具有皇室御用历史或贵族参与发展的背景,如爱马仕、浪凡、纪梵希、博柏利、乔治阿玛尼、圣罗兰、华伦天奴和范思哲。
如今,更倾向于依据品牌价值来评估品牌地位,英国的 Brand Finance 机构每年公布的全球高档及奢侈品牌价值 50 强榜单,今天我们讲一讲迪奥,因为它在时尚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也是 LVMH 集团掌门伯纳德・阿诺进军时尚行业时收购的首个品牌。

克里斯汀・迪奥的命运转折
迪奥品牌的创始人克里斯汀・厄内斯特・迪奥于 1905 年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海滨小镇。他的家庭背景颇为复杂,父亲是成功的化肥企业老板,家族企业名为迪奥兄弟公司。
1928 年,在父亲的资助下,23 岁的克里斯汀辍学开设了一家小型画廊,开启了他的艺术之旅。
但画廊仅仅经营了三年便关停,同年,母亲和哥哥去世,父亲的生意也因大萧条每况愈下,最终失去了对迪奥兄弟公司的控制权。

家庭的破产让克里斯汀不得不自力更生,他开始售卖自己设计的时尚衣物手稿,以此维持生计。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 —— 罗伯特。
罗伯特出生于瑞士富裕家庭,违背父亲成为银行家的期望,于 1918 年来到巴黎追逐时尚设计师的梦想。他先后为多家时装品牌工作,1933 年成立了自己的时装店,并凭借出色的设计被《Vogue》杂志评价为 “小羊毛裙的大师”。
1937 年,克里斯汀开始为罗伯特的时装品牌工作,他设计的 “咖啡 on gay” 系列裙装大受欢迎,充分展现了他的设计才华。
迪奥诞生的幕后推手
1946 年,克里斯汀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位重要人物 —— 马塞尔・布萨克。马塞尔16 岁开始为身为布匹商人的父亲工作,18 岁接管家族企业并前往巴黎闯荡。他敏锐地察觉到女性服饰颜色单一的问题,大胆地用贷款购买大量面料,将其染成鲜艳颜色售卖,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战期间,马塞尔凭借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和销售,财富迅速积累。战后,他收购多家工厂,正式进军纺织业。1919 年,他不顾众人反对,收购剩余的飞机蒙布布料,制作出领口宽松的衬衫和工作服,演变成如今常见的睡衣款式。
1925 年,马塞尔曾成立自己的时装品牌 Philip Gasstone,但业绩不佳。1946 年,他看中了克里斯汀的才华,想聘请他拯救自己的品牌。然而,41 岁的克里斯汀不想再打工,最终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愿景打动了马塞尔。
马塞尔不仅没有让克里斯汀加入自己的品牌,反而资助他成立了迪奥品牌。迪奥品牌注册资本 600 万法郎,几乎全部由马塞尔出资,克里斯汀以技术入股。

马塞尔给予克里斯汀极大的自由度,品牌管理权归克里斯汀,商标和品牌形象与他本人深度绑定,还分给克里斯汀非控股股份以及公司三分之一的税前利润。
New Look 震撼时尚界
1947 年 2 月,迪奥品牌的第一个系列上市,两条产品线在法语中名为 “go home 了” 和 “IT”,中文翻译为 “花冠” 和 “数字 8”,至于克里斯汀为何如此命名,至今无人知晓。
但这个系列在时尚史上被大家铭记的名字并非这两个,而是 “New Look”。当时,时尚杂志《Harper's Bazaar》(中国版为《时尚芭莎》)的主编看到迪奥的这个系列后,惊叹道:“It's such a new look.” 从此,“New Look” 成为了这个系列的代名词。

“New Look” 系列以收腰加上过膝长裙的设计,席卷了全法国,影响了一整代设计师,受到众多好莱坞明星和欧洲贵族的追捧。
在二战后,法国巴黎时尚中心的地位一度衰落,而迪奥等品牌的强劲表现,让巴黎重新回到了时尚巅峰。到 1949 年,迪奥的时装产品占据了法国时尚行业产品出口总额的 75%,光是迪奥的产品就占法国当年全年出口总额的 5%,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1949 年年底,迪奥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海外专卖店,开启了海外扩张之路。1950 年,迪奥品牌总经理雅克设计出特许经营项目,允许当地奢侈品生产厂商生产产品并加贴迪奥品牌标签销售。这一模式虽然受到法国高定时装商会的反对,但为迪奥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成为后来众多高定时装品牌效仿的对象。
1957 年 10 月 24 日,克里斯汀在意大利度假时突发心脏病离世,这一噩耗让迪奥品牌内部陷入混乱。总经理雅克原本决定关停迪奥品牌,但遭到各地特许经营厂商和法国时尚协会的否决,因为迪奥品牌的影响力太大,一旦关停将对众多相关方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拯救品牌,雅克将克里斯汀亲自任命的唯一助理圣罗兰升职为设计总监。圣罗兰在初期延续了克里斯汀的设计风格,同时让迪奥的衣服更加柔软、舒适、易穿,使得迪奥销量不降反升,受到法国时尚界的高度赞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罗兰逐渐展现出自己大胆、前卫的设计风格,1960 年的波西米亚风格设计却受到时尚界的猛烈抨击。马塞尔对此不满,恰好圣罗兰要服兵役离开迪奥品牌,品牌内部几乎全票通过替换他。

圣罗兰离开后,马克・博昂接替了他的位置。马克将自己偏保守的设计风格注入迪奥品牌,从 1961 年开始,设计逐渐偏向 “slim look”(苗条型设计),受到广泛欢迎。
1969 年春夏系列,好莱坞明星伊丽莎白・泰勒看完秀后直接订购了 12 套衣服,足以证明其设计的魅力。马克不仅创造了成功的高定产品线,还开创了迪奥的童装线 “Baby Dior”,1967 年在巴黎开设了第一家童装专卖店。在马克的执掌下,迪奥品牌持续发展,再次走向辉煌。
与 LVMH 集团的不解之缘
1968 年,迪奥的香水产品线被洋酒集团酩悦・轩尼诗收购,从这一刻起,迪奥品牌的命运开始与未来的 LVMH 集团产生紧密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迪奥品牌背后的实控大佬马塞尔的财务状况却每况愈下。由于法国去殖民化趋势严重,马塞尔原本在海外殖民地受保护的市场面临国际竞争,加上第三世界国家低价原材料的冲击,以及生产工具和机器的革新,他却因固执保守,拒绝引入新管理理念、在国外建厂降低成本、裁员以及引入现代化生产机器,逐渐陷入财务困境。
1978 年,布萨克集团宣布破产,迪奥品牌被威龙集团收购。然而,1981 年威龙集团也因经营不善倒闭,此时布萨克集团近 3 万名员工因发不出工资而罢工,法国政府为此发愁,开始寻找接盘侠。

伯纳德・阿诺,未来 LVMH 的掌门人,此时登场。阿诺通过接手家族企业搞房地产赚到钱后,一直渴望进军奢侈品产业。他听闻布萨克集团出售,深知这意味着迪奥品牌也将易主,便下定决心收购。
1984 年,阿诺抵押全部身家仅换来 1500 万美元,为了筹集足够资金,他找到曾援助过马塞尔的拉扎德集团,该投行投资 4500 万美元与他一起收购了布萨克集团旗下的奢侈品管理公司 。最终,阿诺以象征性的一法郎收购了布萨克集团,成功将迪奥品牌收入囊中。
文章来源虚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