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的好消息来了!国家近期对养老保险违规行为展开全面整治,重点打击6类‘薅社保羊毛’的乱象,守护老百姓的养老钱!”

养老保险是老百姓晚年生活的“救命钱”,但总有人想钻空子。最近,人社部联合多部门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揭露了这些违规操作的真面目。比如,有人通过伪造劳动合同、工资流水,把无业人员包装成企业职工,声称能“一次性补缴15年社保”,忽悠参保人交钱办退休。这种操作看似省事,实则后患无穷——不仅损害了社保基金的公平性,还可能让参保人面临法律风险。
更离谱的是“死亡冒领”。有的家属在老人去世后,故意隐瞒消息,继续按月领养老金,甚至伪造死亡证明去骗丧葬费。这种行为不仅违背道德,更是触犯了法律红线。去年某地就查处了一起冒领案件,家属连续3年冒领已故老人养老金,最终被追回20多万元并追究刑事责任。
还有人打起了“提前退休”的主意。某企业职工伪造特殊工种证明,把普通车间操作工伪装成“高危岗位”,试图提前5年退休。结果大数据筛查发现他的工作记录与证明不符,不仅养老金被停发,还要补缴已领的8万多元。这种操作看似占了便宜,实则害人害己——社保基金被提前透支,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参保人的利益。

重复领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有人同时在两个省份参保,退休后两边领钱。去年某退休教师被查出在河北和山东重复领取养老金,不仅被要求退还多领的15万元,还上了社保失信名单。而“服刑冒领”更让人唏嘘:某服刑人员的家属隐瞒其入狱事实,继续领了4年养老金,直到监狱系统与人社部门数据联网才东窗事发。
最隐蔽的是“虚假诉讼”。某些中介教唆参保人伪造劳动关系,通过虚假劳动仲裁“补缴”社保。浙江曾破获一起案件,黑中介联合参保人虚构10年工龄,最终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刑。这种操作不仅扰乱司法秩序,更让参保人背上案底。
国家对此已亮出组合拳。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比对参保信息、医疗记录、户籍数据,精准识别异常行为——比如某地社保局通过比对殡葬系统数据,3个月查出37起死亡冒领。另一方面完善法规,将社保失信行为纳入征信系统,限制违规者乘坐高铁、申请贷款。

对普通人来说,守住底线最关键。遇到“代缴补缴”中介要警惕——正规补缴必须提供真实劳动合同和工资凭证。如果发现养老金被多扣或少发,可拨打12333热线举报。记住:违规操作的“甜头”都是暂时的,一旦被发现,不仅要全额退款,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养老保险基金是全民共有的“蓄水池”,需要所有人共同守护。正如人社部发言人近期强调:“对侵害社保基金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严查一起!”
信息来源:综合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2025年4月)、新华社《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专项行动进展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