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立夏在尾,五月桑拿;立夏在中,三伏穿袄”,今年立夏在哪?
“绿树林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时间过得真快,如今我们已经进入5月,5月5日我们将迎来立夏节气,立夏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们正式告别春天,夏天正式开始,因此立夏也被称为“春尽日”。

那么每年啥时候立夏?《历书》记载“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一周就是一岁,每个月旋转30度,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刚好指向东南方时就是立夏节气,此时太阳达到黄经45度,到了立夏节气气温大幅度升高、雨水明显增躲,万物进入旺盛生长的时间段。

进入立夏后我们在养生方面要注意防“三邪”,分别是湿、暑、寒“三邪”。进入立夏节气雨水增多,夏季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如果气候潮湿、经常涉水淋雨、居住的地方潮湿,那么我们就容易遭受湿邪侵袭,我们平常要多注意通风,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即洗澡;入夏后气温快速回升,在中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觉特别炎热,人容易出现口渴、出汗、心烦、乏力等症状,我们很容易遭受暑邪侵袭,我们要尽量避免在高温时间段进行户外活动;入夏后虽然天气越来越热,但是昼夜温差依然较大,如果我们过早的减衣,那么就很容易受寒邪入侵。

农谚说“立夏种姜,夏至收娘”,说的就是到了立夏节气我们就可以种植生姜了,生姜用发芽的姜块来进行无性繁殖,生姜植株在生长前期由种姜(姜娘)来提供养分,到了夏至节气生姜的生长主要靠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来提供养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姜娘”给刨出来食用。特别注意,姜娘收获时间我们不宜过晚,一般在夏至前后收获,收获过晚会影响姜娘的食用价值。

我国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在三伏天,三伏天的时间由夏至节气的时间以及干支日期共同决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今年7月20日入伏,7月20日至7月29日为头伏;7月30日至8月8日为中伏:8月9日至8月18日为末伏,三伏天总共持续30天。
那么今年三伏天会不会很热呢?我国是农耕文明古国,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每年立夏交节的时间会影响往后的天气走势,在我国民间有句老话叫“立夏在尾,五月桑拿;立夏在中,三伏穿袄”,那么这里的“尾”和“中”是啥意思?今年的三伏天会很热吗?我们来看看农谚是咋说的。

一、立夏在尾,五月桑拿
这里的“在尾”指的是在“月尾”,这句老话说的意思是,如果立夏交节的时间在农历月份的月尾,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农历五月份的时候天气会异常的炎热。
那么这里的“月尾”指的是哪个月的月尾?每年立夏交节的阳历时间都在5月5日至7日,但是由于农历“置闰”的影响,每年农历时长有长有短,农历平年有354或者355天,而农历闰月有384或者385天,这就会导致每年立夏交节的农历时间相差很大,但是最大值不会超过一个月,在有的年份立夏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三月,而在有的年份立夏交节的时间在农历四月。
而这里的“月尾”指的就是农历三月的月尾,即如果立夏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三月的最后十天,也就是说如果当年立夏属于“早立夏”,那么预示着等到了五月份天气就很热了。
正常来说,一年中农历六月份是最热的月份,但是由于立夏交节的时间提前了,即夏天提前到来了,在也就意味着炎热的天气会提前到来,即到了五月天气会比往年炎热,因此在我国民间就有了“五月蒸桑拿”的说法,可以说老话很有道理。

二、立夏在中,三伏穿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四月节”,说的就是立夏交节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的上旬,但是每年立夏交节的农历时间最晚不会超过四月十五,如果超过农历十五,那么就会导致农历四月没有中气“小满”,这就会导致四季脱节。
而这里的“在中”指的可是立夏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四月的中间10天,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三伏天的时候会会比较冷凉,在雨后我们甚至需要穿棉袄来保暖。
立夏交节的时间在农历四月的中间10天,即是“晚立夏”的意思,立夏来得晚也就意味着夏天来得晚,等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可能天气就不会那么热,而真正炎热的天气可能在农历的七、八月份,即当年“秋老虎”的势头可能会比较猛。

三、立夏在头,冷热适中
我们理解了上面2句老话的意思,那么这句老话就很好理解了,这里的“在头”指的是立夏交节的时间在农历四月的月头(初一至初十),即立夏交节的农历时间不早也不晚,不是“早立夏”,也不是“晚立夏”,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夏天不会过于炎热,也不会过于的凉爽,即冷热适中。
那么今年立夏在哪?今年立夏交节的时间为5月5日13时56分57秒,对应的农历时间为四月初八,很明显属于“立夏在头”,这预示着今年夏天冷热过度正常,这对农民来说是个好消息。

那么夏天热点好还是凉爽点好?老话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夏天本该是炎热的季节,雨水充足、阳光充沛非常有利于光合作用的积累,粮食作物的籽粒会更加的饱满,但是如果夏天过于炎热,那么就容易引发“伏旱”,粮食作物在籽粒灌浆期一旦发生干旱,那么粮食就会严重减产;而如果夏天过于凉爽,那么农作物就容易因生长积温不够而减产,因此夏天过于凉爽也不是好事,夏天不过于炎热、不过于凉爽是最好的状态。

总结,农民全靠天吃饭,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以上老话是古人进行农事生产的指南针,我们可以适当参考一下,不过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天气也变得越来越极端,我平常可以多留意天气预报,以便更加好的指导我们生产、生活。
你认为老话还有道理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