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高考作文】不止抵达“完成”,更要追赴“完美”(2025广州二模作文“完成比完美谁更重要?”)
柳栖士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成长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分范本】

1. 不止抵达“完成”,更要追赴“完美”

广州市2025届高三一考生

当你轻率画上对勾合上作业本,当你在作文结尾草草写下句号,你是否意识到这些“已完成”下你正在放弃对完美的追寻?在成长的旅途中,我认为,不能止步于抵达“完成”,更要追赴“完美”之境。

应当承认,成长过程中“完成”有其不可否认的重要性,是接受自身局限的姿态呈现。成长是增长才干、壮大能力的阶梯,其中势蕴含着许多当下无法达到的圆满。在这些情况下,选择先抵达“完成”而不纠结执拗于是否做到完美,本身已是为成长的大厦砌上一块砖石。或许是首次学做陶艺,坚持完成的作品可能造型歪扭质感粗糙,却依旧是一次崭新尝试的彰显;或许是第一次给家人做饭,纵使色香味有所欠缺,烟火中亲人的微笑亦为自身成长刻下路标。很多时候,怀揣尝试的勇气、践行到底的决心,哪怕成果并不能称得上“完美”,这一份“完成”的心意也已然成为成长路上的一份珍贵礼物。

然而,倘若事事仅停留在“完成”,那便丧失了成长中进一步走向“完美”的可能。试想,如果人人抱持“完成就好”的心态,衍生出的将是个体不再突破自我、社会发展停滞的可怕结果。一旦我们拥有了“完成”的能力,便应继续向着“完美”之境进发,以不给自己设限的求索精神,踮一踮脚,以期够到一个更美好的结果。如果冯骥没有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带领团队扫描全国古建,何来《黑神话•悟空》中放大十几倍依旧清晰可见的纹理?如果没有导演饺子毫不妥协的质量追求,又何来《哪吒》中突破穿心咒一瞬的视觉震撼?肯花时间、下功夫在砥砺完美之上,世界自会为你亮起成长的加速绿灯。

当然,追赴完美所强调的,并不是事事苛求、时时细究,而是一种臻于至善、不懈求索的精神品格。当下,有许多人汲汲于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达成尽可能多的成就,考证内卷之风席卷不息。但对“完成”的浅尝辄止,又如何能促人跳出自我设限、自我闭环,以长期主义者的态度在一个领域专心钻研直至“完美”之境?且学郭帆导演以上百次镜头改版成就一帧美学震颤;且学颜宁投身膜蛋白领域,以日复一日的实验推动人类认知的边界、实现成长的不息前行。在久久为功的磋磨中,“完美”之彼岸便在行动中熠熠生辉。

不止抵达“完成”,更要追赴“完美”。于是我们得以在步履不停间拥抱成长的鲜花和旷野。

点评:

本文属议论类一类文。

文章开篇,以考生们熟悉的学习场景切入,指出“完成”与“完美”之间的差异。人称“你”契合材料中“成长”的前提,形容词“轻率”“匆匆”展示作者的立场和态度,看似平常,颇具匠心。继而提出立场鲜明的观点:不止抵达“完成”;更要追赴“完美”。回扣标题,统领全文。

二三两段,先论“完成”,再说“完美”。论“完成”,侧重于论“接受自身局限”的成长姿态、“增长才干、壮大能力”的成长过程。因此,首次完成的陶艺作品和第一次做出的饭菜,都是成长的坐标。论述中既有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回忆,也有对成长的理性审视,“入”情“合”理,颇为动人。说“完美”,则从仅停留在“完成”的心态入手,着重谈追求“完美”的精神价值。不论是《黑神话悟空》还是《哪吒2》,追求“完美”都是“成长的加速器和推动剂。正反对举,举例论证,直面时代,文纯熟。尤为难得的是,这两段前后有序,层次分明,内容相继,文气顺畅。

第四段更进一步,将追求“完美”阐释为“精神品格”,结合当下,将“完美”对成长的意义揭示完整。既有思辩,又让文章的逻辑更加严谨。

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展望成长的美好愿景,简洁有力。

文章内容充实,例证丰富,说理兼顾情感的力量,思考紧跟时代的脚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作文。

文中“势必”误写为“势比”,或为笔误,但仍需扣1分。发展等级打在“丰富”。

评分:19+20+20=59-1=58

2. 完成之树结完美之果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这一命题揭示了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深刻真理: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行动与完成,而非止步于对完美的空想。完美主义常常成为拖延与畏惧的遮羞布,而完成则是对自我能力的真实检验与提升。可见,对成长而言,完成确实比完美更重要。

完成是成长的基石,而完美只是理想化的目标。达芬奇一生留下大量未完成的手稿,因为他总在追求极致,导致许多伟大构想未能实现;而莎士比亚的戏剧虽未必每一部都完美无缺,却因他持续创作而成为文学瑰宝。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成长亦如此——只有先迈出第一步,才能找到方向。如果因害怕不完美而不敢行动,我们终将一事无成。

完美主义常导致拖延与焦虑,阻碍真正的进步。完美主义者往往因害怕失败而迟迟不敢行动,甚至陷入“自我妨碍”的心理陷阱。作家海明威曾多次修改《老人与海》,但他并未因追求完美而放弃出版,而是先完成初稿,再不断优化。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千种不行的方法。”如果他一味追求“完美方案”,可能永远无法成功。成长的关键不在于不犯错,而在于在错误中学习。

当然,强调“完成”并非鼓励粗制滥造,而是倡导“先完成,再完美”的成长思维。纪录片导演往往先拍出毛坯样片,再逐帧打磨镜头语言;服装设计师会先做出基础版型,再根据试穿效果调整剪裁。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次完成都是向完美靠近的一步,而停滞不前只会让完美成为空中楼阁。

在这个崇尚速成与表象的时代,"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命题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成长不是一场华丽的表演,而是一次次踏实的前行;不是等待完美时机的踌躇,而是在不完美中勇敢出发的决断。完成是完美的摇篮,行动是思想的试金石。

与其因追求完美而迟迟不敢出发,不如先完成,再在行动中修正方向。完成赋予我们经验和信心,而完美只是一个不断接近的目标。唯有先完成,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并在过程中发现:所谓的完美,恰恰藏在一个个不完美的完成里。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