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被麻醉后40分钟,被医生晾在手术台上不管,当时病人是否清醒?其病人家属是否知道?痛定思痛,此事对作为救死扶伤主体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又带来怎样的教训和启示?全社会对此事又有何看法?
上述这一系列问题,随着中日友好医院肖飞和董袭莹事件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地引起公众和社会关注以及热议。
4月30日,中日友好医院肖飞和董袭莹事件被曝光后,舆论哗然并持续发酵。
在此期间,除了其他因这一事件引发出来的热点问题外,肖飞将已麻醉的患者晾在手术台上40分钟,这一奇葩而又令人发指的行为,迅速惊动全社会关注的目光。
在人们的怒不可遏中,肖飞已因此遭到全社会舆论狂潮的荡涤和鞭挞,被人诟病和怒斥。
时到如今,尽管还没有媒体披露当时被麻醉等待手术的患者是谁?当时病人是否清醒?是全麻还是半麻?被麻醉后的病人是否知道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病人家属当时是否知道自己亲人所面对的这一遭遇?
可在许多人看来,面对患者被麻醉晾在手术台上40分钟等待手术的这一遭遇,不但患者家属不能容忍,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和医院规章不能容忍,就连局外之人的其他人员都不能容忍。
万幸的是,也是值得当事人之一的肖飞和所在医院幸运的是,被麻醉晾在手术台上40分钟等待手术的这位患者,没有出现生命危险,否则,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肖飞和所在医院,就要“吃不完兜着走”。
因为,如此视患者鲜活和宝贵生命为儿戏的做法,无异于故意杀人,这是在医院现实工作中所罕见的、丑陋而又令公众所深恶痛绝的行为,必须遭到全社会痛斥。
尽管后来肖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当天进行手术准备时,由于爆发激烈争吵,“期间我感到头晕、手抖得厉害,实在无法开始手术,在确保麻醉后的病人很安全,且有麻醉医生、台上护士在场看护的情况下,我摘掉手套、脱去手术衣,到手术室门口与领导协商能否更换巡回护士。”
肖飞称,在等待领导回复的过程中,为避免进一步冲突,也为调整身心状态,自己返回病房测血压、吃降压药、喝水,平复心情,和一位朱姓医生一起返回手术间顺利完成了手术。
当时,手术历时112分钟,出血10ml,术后患者顺利康复,术后第6天正常出院。
然而,肖飞的上述这些话,在活生生的现实和公众尤尤其是患者家属的愤怒中,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不值一提。
在他们看来,肖飞如此“巧舌如簧”,与避重就轻,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已经没有什么两样,这纯粹是一种典型的明知故犯,故意杀人的举动。
而有消息显示,真实的情况则是事件发生后,其他同事在等待肖飞的40分钟内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有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缺乏手术刺激,病人诱导后肯定缺容量,不但血压会往下掉,心率也会往下掉,一但麻醉时间过长,患者会陷入事实上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而对于手术病人来说,麻醉只要开始,每分每秒都是不断累计的麻醉风险。
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起因医护人员吵架,麻醉患者在手术台上被晾40分钟的行为,在许多人看来,其性质极其残忍和恶劣,甚至完全可以用天理难容来形容也不为过。
所幸的是,近日,有关部门已经介入对此次事件的调查,就连国家卫健委对这次事件已给予极大关注,并宣称要严肃调查处理。
而且中日友好医院已对这起事件进行了通报,确认了这起事件的真实性,并对肖飞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并解除聘用关系。
当然,虽然肖飞受到了处理,可每每想到此事,许多人还是心有余悸,认为这起事件不仅对中日友好医院,就是对全国整个医疗系统和行业,都有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
人们最忧虑和最担心的是,类似中日友好医院的这件麻醉事件,还会不会在其他医院重演?
这就需要担负着救死扶伤神圣使命的白衣天使们,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认真反思。
更需要全国整个医疗系统和行业,以中日友好医院的此次事件为镜,自我对照检查,从中深刻反省,做到警钟长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