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水饺皇后》暴雷,马丽被剧本“背刺”
优秀的解心锁


2025年五一档,一部号称“大女主逆袭”的《水饺皇后》让马丽深陷舆论漩涡——她撕下“沈腾搭档”标签,首度挑战从山东流落香港、靠卖水饺逆袭成商界传奇的励志故事,却意外沦为“演技被剧本拖垮”的典型案例。这场转型实验,究竟是马丽突破舒适区的勇敢尝试,还是资本与创作者联手埋下的“雷”?

一、演技炸裂却“带不动”剧本:马丽的“王炸”被稀释

马丽在片中贡献了职业生涯最“分裂”的表演:前半段是蓬头垢面、操着山东方言的落魄农妇,后半段化身雷厉风行的商界女强人。为了诠释角色从底层到巅峰的蜕变,她刻意压低喜剧演员的夸张肢体语言,转而用眼神、微表情传递角色内心的隐忍与爆发。尤其是水饺店被砸、独自带娃的哭戏,她将山东妇女的倔强与香港移民的孤独糅合得极具层次感,连惠英红都盛赞“她身上有股狠劲”。

但剧本却成了她的“绊脚石”:女主从山东到香港的跨度仅靠几句台词带过,人物动机缺乏可信铺垫;煽情戏份密集到窒息,几乎每场戏都要强行升华主题;而马丽“喜剧演员转型正剧”的标签,更让观众对她的表演产生“预设期待”——当她试图用细腻演技展现角色脆弱时,弹幕却飘过“马姐别憋了,快搞笑吧”。这种创作与观众心理的错位,直接导致演技被稀释成“背景板”。

二、惠英红“降维打击”:方言细节暴露创作态度差距

与马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客串的惠英红。这位华表奖影后在片中饰演一位香港底层妇女,全程用河南方言对话,连“中不中”的尾音都拿捏得精准,甚至为了一句台词的方言韵味,反复与河南籍导演讨论。反观马丽,山东方言虽无硬伤,但角色在香港的“生存感”却极弱——她与香港本地演员的对手戏,总像“游客打卡”般疏离,连水饺店招牌的粤语翻译都漏洞百出。


更致命的是,马丽在片中需同时完成“山东农妇”与“香港女强人”的双重身份转换,但剧组却未提供足够细节支撑:山东戏份仅用几场“包饺子”戏草草带过,香港戏份则充斥着浮夸的商战桥段。这种创作上的敷衍,让马丽的演技再强,也难以填补逻辑漏洞。

三、转型“实验品”的代价:喜剧演员的“正剧焦虑”

《水饺皇后》的失败,本质上是资本对“喜剧演员转型”的粗暴试水。近年来,马丽凭借《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独行月球》等影片成为“200亿票房女王”,但观众对她的印象始终停留在“搞笑担当”。为打破这一标签,她主动接演《水饺皇后》,甚至在路演中直言“想演点不一样的”。但片方却将“转型”当作噱头,用“大女主逆袭”的标签包装一部剧情老套的“励志爽片”,既未尊重女性创业的真实困境,也未挖掘角色深度。

更讽刺的是,马丽在片中与朱亚文、王祖蓝等演员的对手戏,几乎沦为“功能性”配角——她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而非有血有肉的个体。这种创作上的“降格”,让马丽的演技优势无从发挥,最终沦为“票房保障”的符号。

四、转型的“正确姿势”:是挑战,还是陷阱?

马丽的困境,折射出当下影视圈对“喜剧演员转型”的普遍误解:认为只要让喜剧演员演悲剧,就能实现“降维打击”。但事实是,转型需剧本、角色、表演三者的完美契合。贾玲在《你好,李焕英》中用自传式叙事消解了喜剧与悲剧的界限,而马丽在《水饺皇后》中却因角色与自身的割裂,陷入“表演用力过猛”的争议。

对马丽而言,《水饺皇后》的失败或许是一次“必要的阵痛”——它让她看清,真正的转型不是撕掉标签,而是用作品重新定义标签。若未来能遇到《第二十条》中“李茂娟”这类“喜剧正剧化”的优质角色,她的演技或将迎来真正的爆发。


《水饺皇后》的崩盘,是资本与创作者对“转型”的短视,也是马丽作为演员的“破茧阵痛”。当观众开始用“正剧标准”审判她的表演时,这场实验便已成功了一半——至少,它让所有人看到:喜剧演员的野心,远不止于搞笑。看完记得在评论区留言,我会每天坚持更新娱乐明星新闻,有兴趣的记住我、关注我!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