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巴基斯坦财政部长穆罕默德·奥朗则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期间公开表示,巴方希望中国将现有的本币互换协议额度从300亿元人民币上调至400亿元,并计划在年内发行熊猫债券。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外界关注。

作为中国“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为何在此时提出增加额度?而中国是否应当应允这一请求,也成为舆论焦点。
巴基斯坦为何急需资金?
从现实来看,巴基斯坦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2024年其外汇储备已跌至不足30亿美元,远远无法支撑日常进口和对外支付,财政赤字则高达12亿美元。虽然2025年新政府上台后试图以改革提振信心,但政局动荡、治理效率低下依然制约着政策效果。
造成这一局面的核心原因是巴基斯坦长期以来的结构性财政失衡。税收体系效率低、财政支出刚性强,加之频繁的政治更迭和自然灾害冲击,使其公共财政无法自我维持。
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急需流动性支持以稳定经济运行和汇率预期,而本币互换与熊猫债券正成为其对外融资的重要抓手。

安全形势恶化,增加财政压力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在进一步恶化。近年来印巴边境冲突持续升级,克什米尔地区依旧是紧张局势的导火索。印度方面不断加强对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引发巴方激烈反应。
边境冲突频发使军事支出大幅上升,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政府迫切希望通过扩展人民币互换额度与对华金融合作,获得短期缓冲空间,维持军事和经济运作。
这不仅体现了其财政状况的紧张,也反映出其对与中国关系的高度依赖。

中国的战略与风险考量
对于中国而言,是否满足巴基斯坦的资金请求,并不仅是简单的经济账,更是涉及地区安全和战略影响的大问题。
中巴关系被称为“铁杆友谊”,长期保持高度互信与合作。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总投资已超过620亿美元,在能源、交通等领域成果显著。
巴基斯坦的稳定对中国在南亚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印度日趋亲美、中印关系较为紧张的背景下,维持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协调愈发关键。
战略重要性并不能掩盖现实风险。一方面,本币互换和熊猫债虽形式上不直接构成主权债务,但背后隐含的信贷风险和违约可能依旧存在。
巴基斯坦外汇收入渠道单一、偿债能力堪忧,其央行流动性紧张将直接影响本币互换工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熊猫债发行面临评级偏低、投资者信心不足等挑战,募集资金是否可达预期尚未可知。

应“借”更应“管”
因此,中国是否“借钱”并非问题核心,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条件设置,把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中国可以考虑在提高互换额度和支持债券发行的同时,引导巴基斯坦加快经济改革步伐,比如提升税基、控制赤字、增强外汇储备管理能力等。
应强化对资金用途的监督,确保其更多用于实体经济建设与中巴合作项目,而非简单填补财政黑洞。
巴基斯坦的请求既是求助,也是对中国战略信任的体现。

中国在响应时,应坚持“合作中求稳,支持中控险”的原则,继续支持其经济稳定与发展,同时通过机制设计与条件约束,实现对资金风险的有效管理。
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巴关系继续稳步前行,也有助于维护南亚地区的整体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