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清朝初年绿营兵的待遇有多差?
历史最美

其实在清初官场之内或者说是清军之内,其实是有一条共识的,那就是绿旗汉军(下面一律称绿营兵)其实并不堪用,为什么说这是共识呢?因为清初的史料中无论是湖南还是四川,无论是南直隶还是福建、江西都有过地方官或者地方武将因为手头上的绿营兵不堪用请求清朝当局发满洲兵迎战正规南明军队的记录。

绿营骑兵。

注意这里为什么强调正规呢?看过我之前文章的人都知道,清朝初年的绿营兵,其布防总体上看是非常糟糕的。

就是这些和南明方面激烈争夺的省份,每一个府城也不过一两千人,重要一点的府城大概有三到四千的兵力,其中派出的机动兵力也不过一两千人,就比如后来清湖广提督孙定辽召集各地清军会剿刚刚反正的王光泰,王光泰的总兵力有七八千人,但孙定辽召集的绿营马步兵也只有3000~4000人,其中骑兵只有500多人,而王光泰在击溃孙定辽之后出兵攻打河南的淅川县城,就动用了1000多名骑兵。

绿营步兵。

当然了,占据襄阳的王光泰在反正之前也属于清朝绿营兵的战斗序列,那他为什么会有七八千人呢?只能说郧襄总兵王光泰本质上就是一个名义上臣服于清朝的军头,虽然剃了头,也和反清武装血战过不止一次,但事实上其对清朝的忠诚度有多少,不好说,就像1645年左右占据汉中的贺珍一样。而那些忠诚度较高的,或者说是被清朝控制得比较严的绿营军,其状态就相当糟糕了。

清朝初年的绿营兵。

就比如南直隶以及浙江地区的绿营兵,这些地区的绿营兵基本都是前弘光政权军队的余部,清朝的户部尚书觉罗郎球在1655年左右曾经说过南直隶地区绿营兵的一些情况“该臣初到江南,征求灭贼之策。据巡抚言称,沿海地带宽阔,兵弱将怯,水路阻截船只不够,陆路抵御马匹不足,步兵守御又难于应急。贼若由沿海登陆,我则将顾此失彼”其实这里的话还算中肯,无论是南直隶也好,还是浙江也罢,这俩地方的海岸线有多长,那自不必多说,而这两个地方又是清朝的钱袋子,郑成功和张名振要想狠狠打击清朝,就必须从这两个地方入手。

明军步兵。

而郑、张的水师优势又可以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突破点,但清朝则必须想方设法调集军队把战线填满,但是事实就摆在这,绿营兵作为一支清朝统治之下的汉军武装,其军队的质量也仅限于满足打击地方以非职业武装人员为主力的抗清义军,而面对郑成功军队这种规模庞大的南明正规武装力量的时候,绿营汉军的人员数量和质量往往是不足的。就比如王邦俊、陈尚智二人领兵迎战郑成功,所带的绿营兵只有700多人“原任漳州副将王邦俊与副将管提标游击事陈尚智,于顺治八年,因海氛突起,声势披猖,掠犯浮宫、濠浔等处。邦俊与尚智奉遣,率兵七百余人前往堵御。因众寡不敌,遂致败衄”结果清军大败,700人中有295人阵亡。

清军。

当然了,户部尚书觉罗郎球最后还是说了一下江南绿营兵素质“贼来则疏于防守,贼去则无人追击,岂非兵弱将怯之故哉?!”还有“幸仰皇上之神威,满洲大军之骁勇善战,形势方至于此。若无 提督喀喀木、管效忠奋力截杀,挫贼锐气,其情则不堪设想”大致意思就是,江南地区的防御能撑起来,主力就靠着南京、杭州等地的驻防满汉八旗。

绿营兵。

觉罗郎球的事本中清军绿营部队还出现了一些刻板印象中只有某个朝代末期才会出现的现象,首先是“更据言官风闻,督抚不能管束兵丁,有军队侵害百姓,以老弱充额之情”大致意思就是拿老弱病残充数,然后就是士兵军饷入不敷出“该臣今举月饷多者为例,马兵月饷二两、仓米三斗。由该项下扣盘银一钱,仅发一两九钱。其三斗仓米仅够其妻孥果腹。其购买柴草所需银两,若以每日三分计算,即用去饷银之半。抚养武弁之家口乃合于情理。再调往剿御者,米无所余,银虽有半,但买柴草料做饭尚需银两,此项亦按每日三分计算,至此饷银用尽。途中粮米何所余?盐菜何所得?服装兵器又何所出?此乃兵丁调防之苦,不可诉也”。

明朝晚期的骑兵。

大致意思就是:一个骑兵每个月的军饷是二两白银,然后再分三斗米,但事实上发到手里的白银是一两九钱,那三斗米倒是能让士兵的家属将将吃饱。

盔甲。

但是这一大家子人购买柴火之类的日用品,一天要用三分白银,勉强能过得下去。但问题在于像这种战乱时期的军队是需要不断调防的,这一个人在路上不得需要衣服不得需要食物吗?觉罗郎球又写道“臣部遵旨查得:江南总督马鸣佩疏称,正项马额不足。将此由兵部酌题。再,请议拨发途中所需米盐菜一节。案查,官兵马匹凡出省界剿御者方才拨给,否则不予拨发。今四川、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等处同时用兵,军队于省内防剿,无拨发行军米盐菜之例。况今粮饷吃紧,拨给都统石廷柱大军之粮饷草料尚恐有误,故经议此项粮饷盐菜不予拨发”也就是说,只要在省内作战,士兵本人在路上的费用全部由自己的军饷承担,补贴那是到外省作战才有的,就比如浙江的马进宝率领三千步骑援救漳州的那次。

骑兵。

可问题在于,一个府城的绿营兵两三千人,主要负责的防区别说是出省了,就是出本府辖境那都不见得有几次,而且按照清初战事的一些情况来看,绿营兵真出了本府城的辖境,那有可能就一去不回了,就比如靖州战役,沈永忠、张国柱在湖广全省调集了8000多绿营兵,然后到靖州一下子被消灭了5000多人,2300人阵亡,2700人被俘,浙闽总督陈锦在全省调集了大约八九千名到一万名的绿营兵在江东桥迎战郑成功,结果清军惨败。

清代的白银。

但是如果跨省作战,或者说是跨省行军,实际情况咱其实也看到过一个例子,也是清初史料里面的,是四川清军“讵意三月十三日,总兵职惠应诏(清成都总兵)始至保宁,察其兵不满一千,犹且陆续噪逃不已,缺数日多,见今招募川人补数矣。职思在川无粮久苦之兵,亦有逃者,见在为数不多,尚能用命剿贼。乃惠应诏之兵,如此大粮厚饷,不但不能剿贼图报,每思潜逃,则有兵与无兵何异?此皆镇职未善将兵之所致也!”一万多人的陕西绿营的援兵,由陕西到四川驻防,到达川北保宁的时候,已经有9000人逃离了队伍。

明甲重步兵。

明天启年间的蓟辽总督阎鸣泰曾经说过军队行粮的问题“蓟辽总督阎鸣泰言:臣拟于初四日,躬提将士赴山海策应驻劄地方,应给行粮,蓟镇旧例百里之外即准关支,部议谓本镇之兵援本镇之地未曾出境,不知关密往返千四百余里一行东调久近时日俱不可知,安能责馁腹以长途驱鹄形于大敌乎?!”这段话虽然属于不太友好的交流,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知,至少在明朝边防重地就比如蓟州这种地方,军队行军路程超过百里就需要给行粮,也就是士兵口粮的补贴,这部分补贴在明代是独立于军饷之外的。结果到了清朝,只要军队不出省,这部分补贴就被停发了。

清代白银。

即使不说人,连战马都有可能因为马料不足而被饿死,清潮州总兵刘伯禄声称“潮州营马每日供稻谷五升,遇秋夏放青之季则不给稻谷。户部官员因时局所迫,出此节省之计。臣睹时艰,岂敢置百姓困苦而不顾?唯稻谷有皮,不如豆子,且升斗数量又少,马食后无力,羸弱致死”潮州清军战马每日被提供给稻谷五升,这点东西喂不饱战马,战马吃不饱死了,负责养马的清军士兵还要受罚。刘伯禄自己花钱买了200匹战马给自己的部队用,结果因为没钱,马又死了一堆。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