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工信部2025智驾新规落地,车企面临大考,消费者迎来哪些利好?
amandes看车

2025年4月30日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从“尝鲜”迈向“普及”,行业乱象频发。2025年4月,工信部正式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智能驾驶进入强监管时代。新规从技术验证、宣传合规、OTA管理到事故报告全面收紧,车企面临多维挑战,而消费者则迎来更安全、透明的智驾体验。

车企的“合规生死战”:成本飙升与技术高压

  1. 测试与准入成本激增
    新规要求车企提交覆盖功能、场景、人机交互等维度的深度测试方案,并补充40项技术参数纳入准入管理。例如,功能测试需验证AEB(自动紧急制动)、LDW(车道偏离预警)等核心功能;场景测试需模拟极端天气、复杂路况等边缘案例。这意味着车企需投入更多资源构建高精度测试体系,研发周期和成本显著增加。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凭借数据积累和自研能力占据优势,而中小车企可能因技术短板被淘汰,行业集中度CR3预计提升至80%以上。
  2. 宣传“去水分”,禁用误导性话术
    新规明确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为“组合辅助驾驶”,并要求车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此前部分车企将L2级功能包装为“L2.999”,甚至暗示“脱手驾驶”,导致消费者误判风险。例如,比亚迪“天神之眼”、上汽五菱“灵眸”等系统已更名,强调“辅助驾驶”属性。
  3. OTA升级监管强化,用户不再是“小白鼠”
    频繁且未经充分验证的OTA升级被严控。新规要求涉及自动驾驶或安全缺陷的升级需审批,禁止以“公测”名义让用户参与测试。车企需建立版本管理和快速响应机制,违者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消费者获益:安全底线筑牢,智驾普惠加速

  1. 功能边界清晰,责任归属明确
    新规强调L2级辅助驾驶的责任主体为驾驶员,车企不得通过擦边宣传规避法律责任。同时,强制要求车企通过DMS(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等技术手段确保用户专注驾驶,例如限制座椅平躺、人脸识别监测等。
  2. 技术下沉,低价车型也能享智驾
    在比亚迪、长安等车企推动下,智驾功能正从“高端专属”向“全民标配”转型。例如,比亚迪全系搭载“天神之眼”系统,7.88万元的海鸥即可实现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华为、地平线等供应商通过算法优化,将城市NOA硬件成本从8000元压至3000元级,加速10万~15万元车型普及。
  3. 事故透明化,重建消费信任
    车企需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提交报告,重大事故缩短至24小时,且需包含系统状态、传感器数据等详细信息。此外,监管部门将定期公开数据,倒逼企业提升安全性能。

行业洗牌加速,安全与创新如何平衡?

新规实施后,合规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将主导市场,而依赖营销噱头的品牌面临出局。工信部此举并非限制技术发展,而是为行业划定安全底线,推动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对消费者而言,智驾不再是“期货”或“炫技工具”,而是真正服务于安全与便利的实用配置。正如比亚迪王传福所言:“智驾应像安全带一样普及,但没有安全保驾护航,一切皆是空谈。”


2025年,智能驾驶的竞争已从“技术秀场”转向“成本与安全的终极对决”。车企需在合规与创新间找到平衡,而消费者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以更低成本享受更可靠的智能出行。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