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人生遇贵人,好似明月当空明。
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的成功背后,或多或少都离不开贵人相助,出身平凡的王劲松更是如此。

如果没有途中的几位恩师和贵人,这位实力派也许还在小剧场里做一名默默无闻的龙套;亦或是端个茶杯看报纸,熬个退休老演员。
恩师赐教:恩师的悉心栽培
在王劲松求学的道路上,第一位引路人便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话剧院演员程俊老师。
当年王劲松就读于江苏省戏剧学院时,由于基础较为薄弱,常常在课堂上落后于同窗,这让老师揪心不已。
每当看到王劲松对台词生硬、动作僵硬的窘境,程俊心里总会不断冒出一个声音:"这孩子是否真的有当演员的天赋啊?"但她从未对王劲松失去过信心和耐心。

暑假来临之际,程俊主动找到了王劲松,希望能在这段空闲之际重点辅导他,帮助他打牢基础功底。
当时的王劲松家境贫寒,即便是在校期间也穷困潦倒,更别提暑假后的食宿问题。程俊就让他到自己家中吃住。
多年后,当被问及恩师对自己影响时,王劲松由衷赞叹:“程俊老师不仅是我的恩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如果没有她的言传身教,我后来也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了。”

毕业后,王劲松被分配在南京话剧团,当时的新人没有机会上台演戏,他能干的就是扛箱子、装车、布置场景等等这些杂活儿,工资几乎就是入不敷出。
看到王劲松的窘境,老团长赵嘉杰先生,破例给了他每个月30块钱的补助,还让他到资料室打杂。

资料室狭小潮湿,但对于孜孜不倦钻研的王劲松来说,已经是最好的避风港湾了。他把在资料室里面学习的一些知识都用到了自己的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的表演体系。
贵人相助:傅彪带他打开新世界
在王劲松最艰难的时期,贵人傅彪如同一道曙光照进了他的生命。
1999年,两人在一部电视剧的拍摄现场结识,并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傅彪对王劲松出众的演技赞赏有加,主动将他引荐到北京这个大舞台去一展身手。

"在这里你的才华被埋没了,快来北京吧,我给你牵线搭桥!"傅彪当年的一番话虽然浅显,却为王劲松指明了全新的人生方向。
尽管内心还有许多迷惘,但王劲松还是果断离开了熟悉的南京,只身前往陌生的北京城。
一离开安稳的老家,王劲松顿时陷入了困顿之中。作为一个外地人,他在这座华灯初上的大都市里无处栖身,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好在傅彪二话不说,立即带着他奔走于各大剧组,为他敲开了新的大门。“这是我最要好的哥们,戏好不贵,你们用他我就无偿串戏。”短短一句,王劲松就获得了难能可贵的新机遇。
有了傅彪的全力引荐和帮助,王劲松在北京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局面。就在他的事业渐入佳境之际,一个噩耗突如其来——傅彪被查出患有晚期癌症。

临终前,傅彪对王劲松叮嘱道:"好好演老生这一路,以后你就有饭吃了。"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犹如当头一棒,狠狠敲醒了王劲松内心的执着。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将每一个老生角色发挥到极致,以报答这位恩人的知遇之恩。
时隔多年,每当提起傅彪,王劲松内心总是百感交集,直言:"傅彪就是我一生的贵人啊。"

合作无间:与导演的缘分
一个演员的成就,除了个人的努力,导演的提携同样重要。在王劲松的职业生涯中,他最欣赏也最感谢的就是张黎导演了。
张黎接连在《锦衣卫》和《大明王朝1566》中都选用了王劲松,特别是2006年古装剧《大明王朝1566》中,王劲松出演了经典的大太监"杨金水"一角,在剧圈站稳了脚跟。

此后,二人合作无间,相映生辉。张黎常说王劲松"演技了得",而王劲松亦将张黎视为"把我的戏路打开"的恩人。
没有张黎导演的不离不弃,也就难有王劲松如今的成就。“一个好的导演就是一个演员的知心朋友”,王劲松常年后如是说。

结束语
一路走来,王劲松不容易,但他是无疑是幸运的,身边有恩师的培养、贵人的相助、同路人的陪伴、合作无间的导演。
这些人在不同的阶段为他指点迷津、引路相助,才最终造就了如今的他。

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王劲松得道多助,平凡造极则伟大,王劲松的人生轨迹正是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