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大变革时代,周天子政权的衰落让各个诸侯国野心毕露,都想成就一方霸业。
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为了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士”阶层应运而生。
战事频仍,社会纷乱,人才的流动成为正常现象,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特别的人才群体——客卿产生了。
在烽火连天的战国时期,客卿是什么样的群体?哪些因素推动了客卿的产生?
一、客卿的含义
关于客卿的定义,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学者胡三省最早给客卿下定义,他说:“秦国有客卿的官位,是为其他诸侯国的人准备的,位次及卿,用客人的礼节对待。”
这个说法刚刚出来时被学界广泛认同,《辞源》对客卿的解释也采用了这一观点。
胡三省认为客卿是秦国的官名,为其他诸侯国前来求官者设定,但不是所有异国来秦求仕者,大抵是指张仪、蔡泽、范雎、李斯等明确被封为“客卿”的人。
显而易见,胡三省对客卿是解释是狭义的说法,无法涵盖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被明确封为客卿,实际上与客卿地位相同的异国来仕者。
《辞海》对客卿的解释是“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也很多。
这一解释是是广义的,不仅包括明确有客卿之称的外来者,也包括没有被拜为客卿的求仕者。但如果说在本国为官的所有外国人都是客卿,则有待商榷。
马非百先生认为客卿有广义、狭义之分,极大丰富了客卿的内涵,其观点可说是前两种的结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他认为广义的客卿指的是凡是诸侯国中原本不是秦人而来秦国做官的,但山东各国也有客卿,因此客卿也可以是非赵人仕赵者、非楚仕楚者等等。
袁礼华对客卿的“客”字进行了单独解释,认为其一方面表示尊敬,另一方面则指国籍。
他对客卿的定义突破了广义、狭义的限制,而是就“客”下定义,可谓慧眼独具,但没有给出解释“卿”的意见。
综上所述,胡三省认为客卿是秦国的特定官名,是为诸侯国来秦者设立,实际上这是对客卿狭义的解释;《辞海》则认为客卿指的是在本国为官的异国者,是广义的客卿。
《辞海》中对客卿的解释似乎超出客卿应有的范围,如果在其他国家做职位很小的官员,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客,是很难称为客卿的。
马非百先生将客卿广义、狭义综合,丰富了客卿的内涵,但其所定的广义客卿不够广泛,应涵盖秦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
袁礼华则将客卿之“客”单独列出,认为其有尊敬和区分国籍两层含义,区分国籍是其首要。
袁礼华先生给客卿之“客”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定义,但没有给出“卿”的解释。
客卿的“卿”不是严格的官位名称,有些等级低于卿的也能称为客卿。
“客”是客卿的首要条件,从本国到异国求仕且获得较高官职的都能称之为客卿,包括但不限于秦国。
此外,客卿与门客、食客也有所不同,门客、食客地位较客卿低,多为王室贵族所养,且不限国籍;客卿一般是直接为皇帝服务,地位较高,且必须是异国求仕者。
二、客卿的形成因素——列国改革与变法的推动
顾炎武曾说过春秋与战国的区别。春秋时期,各国仍尊礼重信,战国时再不讲礼信;春秋尚且宗周,战国再不提周王;春秋对祭祀、聘享尤为看重,战国没有这种事了;
春秋还讨论宗姓氏族,战国不见;春秋有宴会赋诗,战国未闻;春秋尚存赴告策书,战国无有。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稳定的交往,士人也没有确定的主人。
新的政治形势和政治条件促使各国纷纷加入改革的变法的历史潮流当中,“战国七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竞相寻求变法,变法与改革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旋律。
战国初年,魏国在李悝的推动下首先进行改革,魏文侯任命李悝作为魏国宰相。
在魏国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变法策略,用官位食禄奖励对国家有功劳的人,有能力的人必定赏赐,刑罚也要得当。
魏国进行改革,楚国紧随其后,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吴起针对楚国封君太多的弊政,实行“废公族之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的政策,后来由于楚国旧势力的强大没有彻底实施,但仍给楚国带来了改变。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步入最高潮,秦、齐、韩、赵、燕相继改革,以秦国的改革最为如火如荼。
在这些改革制度的推动下,各诸侯国的世卿世禄制相继废除,为客卿群体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三、客卿的形成因素——士阶层的崛起
西周和春秋时期,由于社会阶级森严,各阶级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一般情况下不会互相逾越。
士在春秋时期是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群体,其地位在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属于当时的下层贵族。
到了战国时期,士虽然仍具有明确的的等级含义,但逐渐演变为社会上的阶层,成为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没落贵族是战国士阶层的重要来源,如张仪、范雎、商鞅、韩非等皆是本国广工贵族。
据相关统计,来源没落贵族的士人不在少数,大部分官宦后裔在家族没落后都加入士阶层。
战国时期的士人还有一部分是从庶人、工、商甚至奴仆中升上来的,春秋时期已出现这种情况,但战国时更为普遍。
到了春秋后期,尤其是孔子之后,社会上兴办私学的风气兴起,老师广招师生徒弟,这些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生徒都成了士阶层的后备军。
战国时期的士人数量暴增,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就是求仕,但是没有足够的职位空缺等待他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大批做不到官的士人会选择游说诸侯或封君的方式寻求为官之路,游说诸侯者成为客卿的重要来源。
四、客卿的形成因素——兵制的转变和外交的变化
春秋以前,各国作战体系以车战为主,到战国时代实行变法,各国实力获得了极大增强。
当时战国七雄没有哪个国家能凭借一己之力吞并其他国家,但兼并统一成为大国的最终目标。
因此到战国后期,国家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作战方式也从车战转变为以步兵、骑兵为主力的攻坚战和运动战,相对车战更讲究战略战术。
战国初年,魏国由于率先实行改革,称霸时间将近百年。
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失利,魏国元气大伤,齐国越来越强,同时南方楚国、西陲秦国崛起,三足鼎立的局势形成。
原本均衡的状态发生改变,力量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各国明争暗斗更加激烈。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以后迅速崛起,实际上已成为六国共同的威胁,六国为了生存有合纵的需要。
六国通过合纵可以对抗秦国,秦国则通过连横的方式破坏合纵,寻求与其他国家联盟。
秦国与六国的矛盾日益尖锐,但六国之间也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到战国中后期合纵与连横成为两种不同的生存和发展路线。
这样的时代变化催生的兵法家和纵横家。春秋末期兵法家已经产生,如孙武。
到了战国时期兵制发生转变,作战时更讲究战略战术,一时间涌现大量兵家,如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等。
合纵、连横成为战国时代的战争主题,所有的社会成员都通过或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参与这场斗争。
合纵、连横的需要推动了纵横家的产生,他们是这场斗争中最直接、最实际的参与者,形成了庞大的社会群体,苏秦、张仪等人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代表人物。
兵家、纵横家都是战国时期客卿的重要来源。吴起是卫国人,原本在鲁国担任将领率兵打仗,后来遭到馋毁,不得已逃往魏国,为魏文侯改革军制提供了很大助力。
孙膑原本是齐国人,先投奔魏国,不料遭到庞涓陷害,最后又回到齐国。尉缭是魏国人,于秦王嬴政十年来到秦国进行游说,献策收买六国群臣,打乱其部署,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白起、胡伤、司马错等人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客卿。战国时的纵横家奔走游说于各诸侯之间,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客卿,公孙衍、苏秦等人甚至一度身佩数国相印。
结语
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使得诸侯国之间展开激烈斗争,客卿作为士人群体便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促使客卿形成的因素包括列国变法与改革的推动、士阶层的崛起、兵制和外交的转变等,变法和改革的要求使国君四处招揽人才;
士阶层的崛起为客卿的产生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随着兵制和外交的转变,兵家、纵横家也成为客卿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春秋》《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