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为什么说铁道部是个超级部门?铁老大有多牛?铁路部门还有军代表
加巴有布黄药师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CC

编辑|t


引言

铁道部,曾经的“铁老大”,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全国铁路网络的掌舵者,更是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支柱。

几十年来,无论是煤炭、钢铁的运送,还是人们日常的出行,它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便在高铁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铁道部的传奇故事依然历历在目。

从掌握全国运输命脉的超级部门,到2013年走向市场化的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老大”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它到底有多牛?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要说铁道部,这个部门可不是一般的存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刚成立,铁道部也应运而生。当时,中国百废待兴,各地经济发展急需运输支持,火车成了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当时有句话特别火:“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可不是夸张,铁路在那个年代可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运输的煤炭、钢铁、粮食等等,全靠铁道部调度。

这就是“铁老大”称号的由来——它是掌握全国铁路运输的老大,决定着物资怎么走、人怎么跑。

1950年代,全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只有2.18万公里,可谓是家底薄得可怜。但就是这么一点家底,撑起了新中国的运输网络。

那个时候,公路建设还没成气候,民航更是小打小闹,铁路就是运输大头。别看现在公路、航运都挺方便,但在那个年代,80%的石油、85%的木材和60%的煤炭,全靠铁路运输。这些大宗货物,如果没了铁路,那可是“寸步难行”。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铁道部带头干了不少大工程。比如说,1952年建成的成渝铁路,结束了四川没有铁路的历史。

成昆铁路、宝成铁路,一个接一个地修建起来,把中国西南、西北这些“交通困难户”纳入了全国铁路网。要说那时候的铁道部,那真是“有活儿就上,不怕难”。

因为铁老大明白,国家要发展,铁路必须先行,货物通了,老百姓才能吃饱穿暖。

其实,早年的铁道部像什么呢?就像一位拄着拐杖的壮汉,肩挑全国的货运、人流,走过漫长的岁月。那个年代的铁路,慢是慢了点,但却稳得像座山。

无论是东南西北的运输需求,还是全国大宗货物的流转,都逃不过铁老大的手掌心。很多时候,火车站就是小城市的经济中心,绿皮车和货运列车,是那时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

大象转身,扛着4万亿资产走市场化路

可时代总是在变,曾经辉煌的铁道部也迎来了自己的“分岔路口”。2013年,一个64岁的“老伙计”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一年,铁道部正式被撤销,职责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到了交通运输部,继续承担着铁路监管的工作;另一部分则是转变为中国铁路总公司,这个后来变身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新铁老大”。

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在铁路还设有军事代表,是完成军事运输任务和做好交通战备、战时交通保障工作的助手。

主要是保证何协同完成相关军事任务。此外,军事代表还负责参与管理铁路军事专用线,向交通运输部门提出军运保障要求和监督实施。这些军事代表在确保军事运输的高效和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很多人不理解,这铁道部好好的,为啥非得折腾一番?还得说到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那时候,国家想让企业更有竞争力,铁路行业也得跟上市场化的步伐。

可这事儿对铁道部来说,还真有点难——毕竟,人家可是掌控了全国铁路网几十年,突然要“市场化”,真有点儿大象转身的意思。

更何况,铁道部当时的资产规模可不小,足足4万亿的资产,2万多亿的债务,妥妥一个巨无霸企业。面对这个庞然大物,市场化改革的过程自然是“步步惊心”。

当时很多人担心,铁道部变成了企业,那还是过去那个风风火火的铁老大吗?能不能继续扛起中国铁路的重任?大家都在看。

可事实证明,这位“铁老大”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后,开始全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从组建铁路公司到开放货运业务,一点一点地往市场化方向走。

更重要的是,铁总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搞起了土地综合开发,开拓旅游专列业务。特别是房地产开发这一块,涉及的土地可不少,河南、云南的几万亩地盘,都成了他们大展拳脚的新领域。

要说这铁道部的转型,还真有点像“走在小巷子里的大象”,虽然步伐沉重,却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几年的调整,中国铁路的运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高铁的建设速度,更是震惊了全世界。可以说,铁道部虽然变成了企业,但还是那个“扛着货运走”的老大哥。

从“铁老大”到“铁总裁”,中国铁路的华丽转身

高铁时代的到来,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光时刻。改革开放后,中国看到日本新干线的风采,觉得高铁这玩意儿真不错。

可是那会儿咱条件不够,等到2000年左右,才逐步具备建设高铁的能力。自那以后,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正式启动,高铁线就像蜘蛛网一样在全国铺开。

如今的中国高铁,里程数超过了4万公里,真是“八横八纵,纵横南北”。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最快4个多小时;而过去,同样的路程,绿皮车要整整晃悠10多个小时。

高铁的速度,让中国的城市群之间实现了“同城化”效应。要说现在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那可真是个“铁总裁”,高铁是它的王牌,让无数国家羡慕不已。

当然,高铁的快速扩张离不开铁道部当年的眼光和决策。那时候国家一声令下,“高铁建设上马”,铁道部拿出了惊人的干劲和效率。

全国各地同时开工,天南海北的铁路人扎根在工地上,隧道钻山,桥梁跨海,把一条条银龙般的高铁线路修到了大江南北。这样的干劲儿,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

可是,“铁老大”也不是没有烦恼。虽然高铁建得快,但高投入也带来了高负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账面上,一度背负着巨额债务。

有人开玩笑说,“铁总背着的债,够一个小国家的GDP了。”但中国铁路总公司却不慌,毕竟,这些债务也换来了如今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全球领先的高铁技术。

再说,有了这些高铁线路,老百姓的出行更方便了,旅游经济、物流产业也都被带动起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铁路集团也在努力探索新模式,比如和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线上购票、无人售票等智能化服务。可以说,从过去那个只管调度运输的“铁老大”,到如今这个走市场化、讲创新的“铁总裁”,中国铁路的转变堪称华丽。

结语

今天的中国铁路,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大山般沉稳”的铁道部了。它变成了灵活的现代化企业,继续在中国经济的“列车”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高铁的“加速度”,还是货运的“大动脉”,它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可铁老大依旧没有改变的,是它那份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大雨滂沱,总有一辆辆火车准时出发,把乘客带往目的地。

曾经的铁道部,现在的铁路集团,它承载的不仅是人们的出行梦想,还有这个国家的发展希望。铁老大到底有多牛?或许答案就藏在这片银色铁轨的延展中,每一声响亮的汽笛声中。

“铁老大”的变迁.华夏时报.2019-09-27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