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大秦可以亡,南中国不能失,这段话在网上流传甚广,很多人对这段话深信不疑,因为秦始皇在国人心中地位犹如神一般,他的伟大不容任何人质疑,大秦可以亡,南中国不能失,这个无比荣耀的光环强加给秦始皇头上一点不违和。
曾经我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我就用史料来反驳他们,换来的却是他们的口诛笔伐,认为我是在抹黑秦始皇,认为我是别有用心之人,但是我追求只是还原历史真相而已。
我翻遍所有史料,都没有这句话的史料记录,历史是门非常严谨的学术,研究历史最原始的的参考资料就是《史记》,《史记》是最权威也是最真实的历史文献。
太史公司马迁是一位追求真理的伟大战士,他宁愿甘受腐刑也要坚持真理,他因替李陵求情,说出了群臣都不敢说得真话而迁怒汉武帝,被汉武帝施加腐刑,但他身残志坚,忍受着身心的摧残完成了旷世奇作《史记》。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如实记录了秦始皇生平功过,但大秦可以亡,南中国不能失,这句话并未有任何相关记载,以司马迁对著作的严谨和认真,绝对不可能漏掉这么大的历史事件的。
我查遍网络,发现这段话最初出自孙皓晖先生编写的《大秦帝国》小说,原文如下:
“为治天下,未雨绸缪。”嬴政皇帝倏忽淡淡地一笑,又复归肃然,“唯其南海偏远,若有危局,朕无法亲临决断。为国家计,为华夏计,朕今授你危局之方略:中原但有不测风云,南海军切勿北上靖乱,当断然封闭扬粤新道,不使中原乱局波及南天。”
这本就是一部小说中的情节,但是却在网络上被一些所谓的大师通过自媒体流传,比如周文强大师,他利用国人对秦始皇的崇拜而瞎编历史情节,来获取商业利益,他通过自媒体来传播这种不实的历史情节,其危害非常大。
历史本就是非常枯燥的学科,国人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人对历史的了解几乎都来自影视剧和自媒体,比如《三国演义》老少皆知,《三国志》却无人问津,网络成功学大师恶意篡改的历史却广为传颂,真实的历史鲜为人知。
对待历史要真实、客观,不能因个人喜好给英雄强加光环,也不能因个人厌恶给历史罪人强加罪名,秦始皇纵然伟大,但是他也有缺点,也有错误,秦桧纵然可恨,但是他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不仅史料证明秦始皇没有说过这句话,就是以当时时代大环境分析,秦始皇也不可能说出这么中二的话。
从地理角度看,岭南地区在当时就是不毛之地,存在感极低。
南中国也就是岭南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虽然今天是我国非常发达的地区,但是在当时就是不毛之地,何谓不毛之地?不毛之地就是指人烟稀少、交通落后、没有大规模种植、没有经济活动、没有政府管制地带,这样的地区放在今天就跟非洲原始丛林一样。
楚国经营南方数百年都未曾彻底拿下岭南地区,不是楚国没有实力拿下,而是岭南地区不值得楚国去征服,楚国当时被中原诸侯视作蛮夷,所以楚国一心北上进入中原文化圈。
(1)秦始皇用华夏一词不恰当
华夏一词最早来源于西周,周朝自称夏朝后裔,所以称之为“夏人”,华,字面意思指衣着华丽,寓意是有文化的人,“华”与“夏”结合而来就是华夏,华夏最早就是地理概念,在地理上就是今天的河南北部、山西全部、河北中南部一带,这一带是夏商周的核心统治区,而这之外的地区被“华夏人”称为蛮夷。
山东江苏一带被称为东夷,淮河以南广大地区被称作南蛮,山西河南以西地区被称为西戎,山西河北以北被称为北狄,而秦国一直被“华夏人”自居的中原诸侯国称为蛮夷之国。
(2)岭南地区是古代流放犯人之地,是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
岭南地区自秦始皇首次纳入版图后才开始逐渐被中原人了解,岭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因此开发程度极低,人口也很少,当地土著文明程度较低,还处于原始刀耕火种时代,由于气候炎热,路途遥远,开发程度低,因此岭南地区各个朝代都不重视,因为岭南地区没有足够的经济价值。
从汉朝到清朝中期,岭南地区一直都是流放犯人的首选地,而犯人一旦流放到了岭南基本宣告终生老死在岭南,因为岭南通往中原的道路非常不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靠徒步翻南方丛山峻岭和山川河流无异于上刀山下火海一般艰难。
从战略角度看,关中才是秦国的根本,秦始皇不可能为了岭南放弃大秦几百年基业
秦国第一代君主赢非子本是周天子身边的一个养马官,身份卑微,与奴隶没什么区别,因马养的好获得周天子赏识,周天子就把犬丘(今天甘肃天水)这块周朝地图之外的土地赏给赢非子。
在赢氏数代人的努力下,秦国终于在西戎部落之中开辟了一块土地建立了秦国,又经600年努力秦国终于消灭关东六国,一统天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放眼天下,北方是茫茫草原,东方是无尽大海,西方是无边沙漠,只有南方这块土地值得他去征服,于是秦始皇前后三次出兵50万彻底拿下岭南地区,但是岭南地区教化落后,秦始皇不得不让50万军民就地驻扎镇压当地土著。
虽然在秦始皇在岭南地区驻守50万军民,但是在政治和战略上,岭南地区并不重要,而且岭南地区地位完全比不上中原。
如果发生战乱秦始皇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岭南。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因素很多,比如制度先进、人才众多、资源丰富,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拥有最佳地理优势。
秦国拥有崤关、函谷关、潼关、武关等战略要地,而崤关、函谷关又称为崤函之险,秦国占据崤关、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关东诸侯曾多次联合伐秦都铩羽而归。
五国伐秦、六国伐秦均以失败告终,崤函之险,易守难攻,非十倍兵力不能克之,函谷关下,伏尸百万,秦国仅用十几万兵力就能阻挡关东六国诸侯百万联军,可见崤关、函谷关对秦国战略的重要性。
秦国只要守好崤关和函谷关,在一统天下过程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秦国步步东进,而一旦战事不利或者受到关东诸侯进攻,秦国就会放弃河东之地,进而退守崤函,待关东诸侯败阵后,秦国会主动出击夺取失地。
秦统一天下后,六国土地尽归秦国,但是如果中原发生大乱,秦始皇也会第一时间放弃岭南地区,因为岭南地区经济和政治价值跟中原地区相比不值一提。
项羽起义后,秦二世急调王离率驻守在北方的长城军团迎击项羽,这也印证了,南北两大军团在必要时肯定会加入中原战场,但是此时岭南已经自立,他不在听命于秦二世胡亥。
巨鹿之战,秦军大败,大秦已经失去了同项羽对抗的资本,败局已定。
如果赵佗不自立,率领大军北上勤王,进军江东项羽大本营,胜利天平肯定向大秦倾斜,历史或将重新改写。
项羽进军关中后,将秦地一分为三,三人互相牵制,这足以说明,项羽也意识到了秦地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从人性角度看,大秦基业万世传递才是秦始皇最大理想
秦始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所做的事情不仅符合大秦统治需要,而且也符合中华民族的长久利益,是同时满足短期利益 和长久利益的。
秦始皇修长城不仅能节省同匈奴作战的开支,而且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屏障。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度量衡,不仅利于大秦统治,而且也利于后世王朝统一格局。
修灵渠,不仅满足对岭南作战需求,也有利于南北水路交通。
后世帝王都没有秦始皇这么伟大,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往往只满足本朝的统治利益,但却不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的问题,这有利于大宋统治,但是过度限制武将兵权,削弱了军人该有的血性,导致宋朝军事实力非常弱,且两度亡于游牧民族之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典型的利于大宋统治,但是不利于中户民族长远利益。
秦始皇很伟大,但他也不是圣人,秦始皇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就是他只是一个封建社会帝王,封建社会本质就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秦始皇跟历朝历代封建帝王都一样,他希望自己的王朝能长治久安,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所以他派人去东海寻求长生不老药。
他希望着大秦帝国能够万世长存,所以他让大秦接班人以二世、三世,一代代传递下去,乃至万世。
秦始皇所做的一切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来看都是非常具有高瞻远瞩的,但是如果放在当时来看,秦始皇心里会想“其实我也没想那么多,我只是为了大秦统治更加稳定”
结语:秦始皇在国人心中地位确实如神明一般,盲目的崇拜就是神化,我们不能像韩国人那样,过分夸大自己的过去,来平衡缺失的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