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文字 | 桌子先生
首发公众号 | 桌子的生活观
见过塌房的,没见过塌得人人自危的。
我说的不是哪个明星,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用的东西。
充电宝。
这两天,充电宝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热搜常客。
起因是几天前,在上海航空的一架航班中,突然发生了充电宝起火事件。
几千米的高空之上,又是密闭空间。
几乎是在一瞬间,充电宝迅速爆燃并产生了滚滚浓烟。
黑稠的烟雾充斥着机舱,高空之中一旦火势变大,可以说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上百人的生命就这么悬在空中。
万幸的是,机上乘客和空姐反应迅速,大家急忙搜罗来所有的水源,泼上去灭火。
几轮下来,火终于被扑灭,但所有人仍深觉后怕。
还好只是起火,这要是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充电宝为何会突然起火?
而民航局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就发生15起充电宝机上起火事件。
充电宝安全问题立马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可这事还没有定论,一波又起,越来越多的充电宝事故涌出水面。
几天后,有网友发视频称,充电宝发生爆炸,威力直接炸穿了民宿的地板。
无独有偶,西安某高校内,一个学生的充电宝在没有使用的情况下发生自燃,而这个充电宝才用了一年多,瞬间就烧穿了学生的书包。
更恐怖的还在后面,25日,一个网友又发出了自家充电宝爆炸的视频。
如果不说,谁能猜到这是一个充电宝爆炸的威力?
而它的旁边就是灶台,这要是上面正用煤气在做饭或者烧水,可想而知会产生多大的灾难。
充电宝的频频出事,迅速引发了大众的恐慌。
这到底是充电宝还是充电“爆”?
为什么小小一个充电宝,会引发这么大的事故?
在大众的逼问下,几个涉事充电宝厂家迅速滑跪道歉,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召回一些批次的问题产品。
民航也推出新规,以后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都不能带上飞机。
部分高校也做出了某些特定品牌的充电宝不能带进校园楼内的规定。
但事情这就解决了吗?
并没有,真正恐怖的还在后面。
因为大家发现,市面上最常用的几个大充电宝品牌,都有不合规的产品。
不管是几十块钱的便宜货,还是3、400的高档货,几乎没有一个例外。
倍×、罗×仕,甚至是特朗普同款的安×,都召回了部分批次产品。
而包括×米、绿×在内的充电宝品牌的多个3C认证证书也被暂停。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罗×仕和安×这两个品牌召回的充电宝就超过230万个。
好家伙,本来以为处理了几颗苍蝇屎,没想到这锅粥都已经馊了。
况且现在说是召回,但是压根没有快递公司敢揽收,都怕给自己烧了车。
这算是哪门子的补偿?
但比起补偿,我们更好奇的是,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为什么就连几家正规的品牌都找不出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网售充电宝的历年抽检结果显示,其不合格率已从2020年的19.8%一路攀升至2023年的44.4%。
不合格的产品将近半数,这是什么概念?
为什么连头部企业都不能保障产品的安全?
深入的扒一扒充电宝的产业链后,我发现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
一次偶然的意外之前,一定有99次的疏忽。
在几家充电宝的召回通报中,召回原因都写了 “部分电芯原材料问题存在安全隐患”。
而充电宝里面90%是电芯。
凑巧的是,几家头部充电宝品牌的电芯,虽然官方回应称是商业机密,但是根据网友拆机后发现,以及新华网等媒体的报道,大部分来自一个供应商:
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
这个安普瑞斯又是什么来头呢?
它是由美国安普瑞斯全资子公司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联合出资组建的。
在电芯行业,它凭借自己独家专利技术,独占龙头。
虽然价格比较贵,但它是大部分品牌的首选。
但饶是这么权威的行业标杆,在安全上也频频踩线。
据南方周末报道,安普瑞斯有11个电池及电芯产品3C认证证书也处于“暂停”状态。
原因为“工厂监督检查不通过、工厂检查有严重不符合项或工厂检查不符合项报告,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纠正措施报检查组验证并有效”。
这么多不合格的产品,为什么还能流入市场?
据@差评君的爆料,是因为安普瑞斯的外包公司偷工减料。
充电宝品牌把自己的电芯外包给了安普瑞斯。
安普瑞斯又外包给了下游的制造工厂。
而下游工厂为了省钱,违规替换原材料。
于是,这一批批质量差、有安全风险的“充电爆”就这么流入市场,造成了整个行业的暴雷。
这还是有品牌效应的安普瑞斯,而那些用不起安普瑞斯,主要靠打价格战来抢占市场的小厂家,质量更不敢想象有多差。
所以,充电宝的安全问题,更本质的原因是整个行业的集体滑坡和溃烂。
他们不知道产品故障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甚至是闹出人命吗?
他们不知道这背后的安全问题与百姓的性命息息相关吗?
他们都清楚,但正应了那句话,只要有50%的利润,资本就敢铤而走险。
国家不是没管过。
去年8月份,对充电宝行业就推出了规定,没有3c认证的产品不得生产销售。
但很多无标充电宝还在肆意售卖,部分商家甚至公然兜售3C贴纸。
直到这一次次的出事,才引起大家的重视。
这几次是幸运,没闹出人命。
可次次都能这么幸运吗?
此前,就有因充电宝爆炸引发火灾烧了整个房子的新闻。
还有把人烧伤的。
谁能保证,这样的意外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为了那一点利益,资本的黑心简直让人发指。
他们偷工减料的每一分钱,都是在往消费者的身上绑炸弹。
所有的意外,都不是偶然,而是资本镰刀下必然飞溅的血与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现在越是能威胁到人身安全的产品,越是让人无法放心,越是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充电宝只是其一。
还有很多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商家在安全问题上都越来越敷衍了。
比如手机充电器,起火伤人的事故数不胜数。
比如电极热水袋和电暖宝,因爆炸被送进icu甚至是毁容的也不是个例。
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确保安全,换来的却是商家的铤而走险?
因为他们有恃无恐,因为知道就算做得再差也总会有人买单,所以把良心踩在脚下。
消费者的安全,也就成了在刀尖上行走。
当利润压垮良知,安全便成为最先被丢弃的祭品。
所以,对这样的企业,再怎么罚都不为过。
这次的充电宝事件,只是开始。
必须让这些黑心商家明白,在安全上糊弄消费者,用劣质材料应对,最终反噬的还是他们自己。
只有让他们真正伤及血肉,才能把消费者的安全谨记在心。
在资本面前,法律的严惩远比道德的约束更有威慑力。
我们的每一次妥协,都在纵容黑心资本磨利屠刀。
所以,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寸步都不能让。
最后,如何预防充电宝起火?
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方法:
1、买充电宝的时候,除了看有没有3c认证之外,尽量少买有快充功能的充电宝。
因为容量越大的电池,热失控产生的热量和危害也越大。
如何判断充电宝是快充还是慢充呢?
充电功率不超过10W,就属于普通充电标准,功率15W、18W甚至更高,都属于快充。
2、尽量不要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充电宝,避免尖锐物体触碰以及长期充电。
记住:过充、碰撞、高温散热不良、超出可循环使用次数,都是导致充电宝内部短路热失控的主要因素。
3、淘汰太老的产品。
仔细观察充电宝上的可循环使用标识,中间的数字代表电池的可循环使用年限。
如果年限过长,很多零件的功能会退化产生危险,要及时处理。
最后我想说的是:
充电宝本来是给我们提供方便、安全感的产品,现在却让每个人都生活在“会不会爆炸”的担忧里。
商家觉得爆炸是小概率事件,可放到普通人身上,再小的概率只要发生,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科技产品从不应以用户提心吊胆为代价,更不能让"慎选品牌""避免高温"等碎片化建议代替系统性安全保障。
希望所有商家都能明白,安全不是恩赐,而是底线。
本文部分
紧急召回120万个,充电宝变“充电爆”?南方周末
财经时评丨充电宝焦虑症流行,不只因为厂商偷工减料。上观新闻
从60块到300块的都在召回,全网担忧“我的充电宝要扔吗”?新周刊
被召回充电宝问题指向电芯原料 无3C认证未被召回的还能用吗?新华网
感谢你读到最后。
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
作者:桌子,身高1.85米,前南方航空公司职员。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观,个人微信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文章刊发时进行了修改。
人民锐评|合力破解充电宝安全困境,别让消费者受伤
近日,小小充电宝持续引发网上网下热议——多家头部品牌因电芯等存在安全风险大规模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部分型号批次的充电宝3C认证被取消;6月26日,中国民航局紧急通知,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安全大过天。及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织密公共安全网,这是召回问题充电宝的出发点,更是进一步严格管控的目的,很有必要也不容置疑。但是,此次充电宝安全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和麻烦也应被各方认真对待。
充电宝虽小,却是信息时代很多人离不开的电子设备配件,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此次充电宝安全事件,让不少人对手中的充电宝产生担忧。有人购买了问题产品,却在寄回充电宝的过程中遭到多家快递公司拒收;面对“寄回难”,一些厂商忽视操作难度和风险,建议消费者用浸泡盐水等方式对充电宝“自行无害化处理”。一些近日乘坐飞机的旅客也表示“措手不及”,常带的充电宝忽然成了“违禁品”,只好无奈地在登机前选择“自弃”。据报道,在多地机场安检口,能看到成筐的充电宝被乘客丢弃。
一个细节值得重视。我国在2023年8月将充电宝纳入3C认证目录,2024年8月起列入强制要求。也就是说,在2024年8月前购买的充电宝很可能没有3C标识,而这些产品并不能一刀切地与问题产品划等号。那么,大家手中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还能不能继续安全使用?如果不能,有没有更好的处置方法?相关问题,关乎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亟需回应和解答。
破解充电宝安全困局,需要多方主动作为、协同治理。对生产厂家来说,最迫在眉睫的是将问题产品尽快安全召回,可以通过在城市设置点位、与物流企业协商建立特殊寄递通道等,对产品进行回收或无害化处理;对机场、火车站来说,应提前对旅客做好政策告知,有条件的可以提供暂存服务,对“滞留”的充电宝妥善处置;对因标准升级而淘汰、或在家中长期闲置的旧品,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清晰明确的处理指南;此外,有关部门可鼓励厂家完善回收体系,抑或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置换合格产品,将用户损失降到最低。对监管部门来说,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制定完善充电宝行业标准以及监管规则,从源头规范行业生产标准,推动产品品质升级,并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
归根到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筑牢安全防线与保障消费者权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底线,用户是企业发展的底气。在充电宝生产、销售、售后全链条的方方面面,相关各方要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把各种复杂情况考虑到位、落实细致。只有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便捷有保障的服务,才能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不断赢得公众信任。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作者:秦风,海报:陈泉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