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眉山发生一件令人发指的事件,一男子以教学名义骗12岁的小女孩去开房,从曝光的群聊显示,该男子为了骗女孩跟他去开房,表示会每天给小女孩20元钱,万幸的是,小女孩的家属及时发现了,难以想象如果小女孩父母没有阻止,后果无法想象。

从网络曝光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穿绿裤的父亲拽着黑衣男子的头发,像拎小鸡似的把人摔在地上,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有人举着手机录像,有人扯着嗓子喊 “打死这畜.生”。
被揍得鼻青脸肿的男人抱着头求饶,可父亲边打边说:“你带 12 岁女娃开房?今天老子非弄死你!”
黑裤男子辩解道:“没有,没有,都是误会!”
“你说是误会?”绿裤男子听到对方还在狡辩,弯下腰对着他就是几个大耳光。
黑裤男子不停地双手合十道歉,但换来的依旧是拳打脚踢。

在群众和朋友的劝说下,绿裤男子好不容易停了手。没想到黑裤男子突然说了句:“把我打伤、打残,你赔不赔?”
立马让绿裤男子再次暴怒,直接上脚把黑裤男踩在地下。
这段 十几 秒的短视频,在短短 24 小时内刷爆全网。

有人转发时气得直跺脚:“这种人就该浸猪笼!”
也有人开始扒细节,有人说施暴者是当地知名武术教练,还有人煞有介事地爆料:“听说已经祸害了 3 个女孩!”
网络舆论场瞬间炸开了锅,真相还没浮出水面,键盘侠们已经开始 “审判”。

直到 7 月 1 日,眉山市彭山区公安局发布的警情通报,才让这场风波暂时按下暂停键。
原来,38 岁的黑衣男子阚某某根本不是什么武术教练,就是个无业游民。他和女孩的相识过程,充满了危险的网络交友陷阱 ——6 月 27 日,也就是事发前一天,他在抖音上刷到女孩的视频,主动私信搭讪,三言两语就加了微信。
第二天晚上九点,滨江大道的路灯下,两人刚一碰面,女孩父母就冲了出来。父亲的愤怒可想而知 —— 哪个家长能忍受自家12岁的女儿,被陌生男人约着深夜见面?
不过通报里也提到,目前只涉及这一名女孩,网传的 “3 名受害者” 纯属谣言,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受害女孩。
这件事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网络社交平台上暗藏的危险。

如今短视频 APP 几乎人手一个,孩子们刷视频、发动态,却很少意识到,自己随手分享的日常,可能成为坏人的 “作案指南”。
有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亲身经历:“我女儿 13 岁,之前就有陌生男的在视频下留言,说要送她限量版球鞋,还好我发现得早。”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像女孩遭遇的这种线下诱骗,电信诈骗也频繁盯上未成年人。

前不久,云南昆明的小辉(化名)就深陷其中。小辉是个游戏迷,一天,他在玩游戏时,屏幕上弹出一个 “免费领取游戏顶级装备” 的窗口。小辉按捺不住好奇心,点击进入后,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对方先是热情地询问小辉的游戏情况,让小辉逐渐放松警惕,随后便以需要缴纳 “手续费”“保证金” 等为由,诱导小辉用家长手机转账。小辉担心错过难得的 “福利”,又害怕被父母发现自己玩游戏,便瞒着父母一步步转账,最终让父母损失了数千元。
据昆明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频发,案件类型主要包括刷单返利、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冒充公检法等。一些不法分子宣称免费送游戏装备,再以激活费、认证费等借口骗取未成年人钱财;还有的以 “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 为由,通过共享屏幕获取家长支付密码。
这些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反诈意识薄弱的特点,屡屡得手。

这起事件还引发了对网络平台监管的讨论。有网友发现,阚某某的抖音账号注册信息模糊,甚至没有实名认证。事实上,早在 2020 年,国家网信办就要求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人加强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漏洞。某互联网大厂从业者透露:“现在很多账号用虚拟身份注册,平台很难完全筛查。”
事件发酵过程中,谣言的传播速度比真相快得多。从 “武术教练” 到 “多名受害者”,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像病毒般扩散。更讽刺的是,当警方通报发布后,仍有部分网友固执己见:“通报肯定是假的,背后肯定有隐情!” 这种不信任感,折射出当下网络环境的信任危机。
截至目前,阚某某已被公安机关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而网络上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人发起投票 “遇到类似情况,你会选择报警还是动手”,短短半天就有 10 万人参与。这不仅是对个体选择的探讨,更是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一次反思。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保护孩子的 “避风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意识到,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更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当孩子在网络世界里探索时,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在背后默默守护,更要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
这件事,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网络诱骗的黑手,可能随时伸向我们的孩子。只有提高警惕,加强教育,才能让孩子们在网络世界里安全、健康地成长。毕竟,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安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