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海海域上演了一场紧张对峙,美国海军导弹监视船“霍华德·O·洛伦岑号”(T-AGM25)悄然逼近青岛外海,距离海岸线仅剩最后100英里(约160公里)。
面对美军舰船的高调“抵近侦察”,中方迅速采取行动,大批船只强势介入,双方海上博弈引发国际关注,而这场对峙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地区军事动态的微妙变化与大国战略博弈的加剧。

美军舰船逼近敏感海域
2025年6月30日,黄海海域风浪骤起,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对峙引发全球关注,据船讯网AIS信号及多方消息显示,美军一艘导弹舰悄然逼近青岛外海,距离仅剩百余公里。
最新数据显示,美军“霍华德·O·洛伦岑号”导弹监视船于近日悄然潜入黄海,抵近青岛东南方向约160公里海域,而这一距离已处于中国近海防御的“红线”边缘。

据国际船舶定位系统MarineTraffic数据显示,美军“霍华德·O·洛伦岑号”导弹监视船于6月7日从日本佐世保港启航,12日后进入黄海海域,并在山东与江苏交界近海持续“蹲守”两周之久。
6月26日,该舰突然深入青岛胶州湾东南约100英里海域,距离中国大陆海岸线不足170公里,创下美军同类舰船近十年在该区域活动的“最近纪录”。

“霍华德·O·洛伦岑号”监测船作为美军的弹道导弹监测船,其装备先进的S波段与X波段双雷达系统,能同时追踪大面积空域目标并进行高精度轨迹分析。
2013年,该舰曾在距海岸160公里处成功监测“大力神V”火箭发射,此次黄海行动或旨在对中方近期导弹测试、潜射武器试验等关键军事活动进行“贴身窥探”。

因此有分析指出,其之所以会选择停留在距离中国大陆海岸线不足170公里的位置进行停留,不仅是在试探中方底线,同时也是因为这一距离恰好处于其雷达系统的最佳监视范围,可精准捕捉导弹、火箭等飞行器的轨迹数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军往往以舰船、RC-135电子侦察机、P-8A反潜巡逻机组成海空联合监视网,形成立体情报搜集体系。

而此次部署的异常贴近与时长之久,因此此次行动也被广泛的解读为是一种“明确信号投送”,彰显美军在区域军事动态中的“近场侦察能力”。
东北亚战略要地的博弈
美军此次的对峙行动也绝非偶然,黄海作为连接东北亚的战略要冲,历来是大国博弈焦点,而回顾近年,黄海早已成为美军频繁“秀肌肉”的焦点区域。

回溯历史,2002年朝韩军舰曾在此海域爆发激烈交火,争议岛屿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归属问题,长期为地区埋下火药引线。
而近年来,东海大国与西海霸主对黄海战略价值的争夺愈发显性化,既涉及能源利益,亦关乎航道控制与军事威慑。

同时美军频繁以航母编队、驱逐舰、电子侦察机等力量在此举行演习或抵近侦察,意图施压并试探中方反应。
2020年4月,美国海军DDG115比拉达号宙斯盾导弹驱逐舰曾逼近青岛170公里海域,彼时军事专家警告称,该舰若发射战斧巡航导弹仅需12分钟即可覆盖青岛。

更早的2010年,美韩更曾派遣“华盛顿”号航母在黄海举行大规模军演,彼时中国官方直言“兵临城下,再无退路”,而如今美军导弹舰再度抵近,其挑衅意味愈发浓烈。
只是美军此次行动的深层意图则就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了,要知道黄海作为我国重要军事活动区域,近年来多次涉及导弹试射及新型武器测试。

而此次“霍华德·O·洛伦岑号”的异常活动,恰逢中方公开展示新型战略威慑力量之际,因此美方或意图获取关键情报,为未来军事推演与战略部署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在向区域盟友释放“军事存在”信号。
中方主权红线的坚守
也正是因为黄海作为导弹试验通道与近海防御关键区,因此任何外部势力的深度介入都被视为重大挑衅,面对美军舰船的挑衅性逼近,中方迅速展开应对,大批渔船与工程船紧急集结,以“包围式”航线切入美舰航道,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通过“民用船只常态化包围”这一非军事手段,中方既避免直接冲突,又以柔性压力迫使美舰收敛行动,展现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性。
这种“非对称回应”虽以民用船只为主,但实则构成战术层面的“软约束”,通过常态作业力量施加心理与行动压力,迫使美军舰船调整航线。

值得注意的是,对峙期间,美舰罕见开启AIS自动识别系统(通常在执行敏感任务时关闭),暴露其规避冲突的谨慎姿态。
此外解放军空军、海军航空兵保持高度戒备,歼-20战斗机与岸基防空系统随时待命,确保任何越界行为都将遭到强力反制。

而此次的黄海对峙也再次凸显地区安全形势的脆弱性,对此中国外交部已明确表态,任何外国军舰未经许可进入中国领海及毗邻海域,均属严重挑衅。
解放军始终保持“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状态,东风-41、东风-5等战略导弹构成的威慑体系,覆盖美军舰船可能活动的任何区域。

正如《火箭军战歌》MV所昭示——“全时全域有我”,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与能力,绝非任何外部势力能够撼动。
中国捍卫主权的决心也绝对不容试探,从渔船围堵到军事禁区的划定,从电子干扰到战略导弹威慑,中方的反制手段正日益多元化。

结语
100英里,既是地理距离,也是战略博弈的“红线”,黄海风浪之下,大国较量无声却激烈,中方以“硬实力”与“软策略”相结合,成功遏制美军舰船的窥探企图。
未来如何平衡地区安全与战略互信,仍是国际社会值得解答的课题,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主权与尊严,绝不允许任何挑衅者越雷池半步。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国际船舶定位系统MarineTraffic数据
《现场画面!美军侦察机侵闯我东南外海,歼-16强势驱离》——看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