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中国外交官已全部离开!这个国家横跳四年,面临和中国断交危机
远方风林

中国外交官全部离开立陶宛,所有外交业务转至中国驻拉脱维亚使馆,反复横跳的立陶宛政府,即将面临和大国断交的危机,立陶宛不得不向中方“放软话”,但是没有得到中方的好脸色。


2025年5月,中国驻立陶宛最后一位外交官离开立陶宛。

其实我们不是主动离开,而是持外交护照离境办事,在返回立陶宛时被拒绝入境。

立陶宛边防人员以说“证件生效”,把我们的外交官拦在机场,不允许入境。

经过9个小时的僵持后,中国外交官被迫登上飞往伊斯坦布尔的航班,于是,立陶宛就再也没有中国外交官了。

但也就仅仅一个月后,立陶宛总理又火速向北京递上求和建议书。

而这个仅仅人口280万的波罗的海小国,硬是用了四年时间把自己逼进了外交死胡同。


时间回到2021年11月,立陶宛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硬是在本国设立了“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直接把中方的红线踩在脚下。

中方反复劝说无效,于是就把两国关系降为代办级,并召回了大使。

随后,甭管立陶宛怎么左右横跳,一会对我们释出善意,一会又各种指责,中方这边对立陶宛是越来越冷,贸易没了,中欧班列没了,渐渐的,两国之间几乎就没什么交集了。

到了去年11月,立陶宛又突然发难,直接驱逐了我们这边三名外交官,紧接着,5月份,把办事归来的中国外交官又赶了出去。

说实在的,即使是美国那么横,也没把事情做得这搬绝的,这也成了压垮外交的最后一根稻草。

既然立陶宛不想好,那我们这边就不客气了。

6月9日,中国驻立代办处发布公告:所有业务移交中国拉脱维亚使馆。

这种外交状态,在我们几十年的对外交往中极其罕见,立陶宛算是让我们破了例了。

而这种状态,和接近“准断交”还有多少区别呢?


和中国反目,让立陶宛感到最疼的,还是经济组合拳。

当立陶宛政客在台湾问题上蹦跶时,中欧班列已经呼啸着绕开立陶宛,在克莱佩达港堆积如山的木材,成了最刺眼的风景线。

立陶宛是个小国,经济非常依赖物流中转,失去了中欧班列,运输企业的业务不断暴跌,立陶宛的货车司机只能一批批失业。

然后立陶宛卖到中国的木材、奶制品全部被挡在中国之外,这让立陶宛的木材加工业遭到了灭顶之灾。

而如果转道别国,转个手,再卖给中国,那暴涨的运费和差价,几乎把利润吞得干干净净。

到去年,立陶宛对华贸易额已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导致相关上千家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到了12%。

对于经济的残酷现状,立陶宛总统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付出了惨痛代价。


而让立陶宛更疼的,是欧盟盟友们的冷落。

当初,立陶宛主动跳上拜登政府的反华战车,在欧盟内部一度光鲜亮丽,走路都带风。

但是,在中方出手进行经济反制后,立陶宛向WTO起诉中国“经济胁迫”,结果很快遭到欧盟26国联手叫停诉讼!

对此,欧盟各国清醒地很,谁也不愿意立陶宛的这个愚蠢行为,影响了中欧之间的经济合作。

而美国那边也让立陶宛非常失望,当初承诺的几亿美元援助成了空头支票。

对此,前总理布特克维丘斯在国会炮轰现政府说:我们在欧洲成了孤儿。


立陶宛说感觉很疼,但是他们给中方提交的“建议书”,感觉还是教训不够。

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今年1月上台时,曾罕见承认:“用台湾名称是重大错误。”

可当中方要求实际行动时,他立刻改口称“被误读”。这些政客,既要吃饭又砸锅的算计,被中国看得透透的。

6月,立陶宛政府向中方提交了改善两边关系的“建议书”,但是全文避谈如何处理“台湾代表处”。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放风说可改称“台北”,外长却坚称“与台贸易不变”。

对于他们拙劣的表演,我们的外交部只冷回九字真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前总理布特克维丘斯曾在国会说:2015年我们加入中国‘17+1’机制,木材出口三年涨150%!现在呢?


最后,如今的中立关系,已经走到了历史的节点,200多万立陶宛人,要处理和中国相关的外交业务,不得不奔赴邻国办理。

不管立陶宛政府怎么玩弄拙劣的外交把戏,大国从来不会多看一眼,我们只看实际行动,并且需要考察。

立陶宛想怎么走,自己看着办。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