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为何《酱园弄》骂声不断?《绿皮书》的奥斯卡争议,早有答案
令狐伯光

文|令狐伯光

前两天写了《酱园弄》的文章,可能很多人没有明白这电影到底烂在哪里。由于电影还在上映,也就不怎么剧透了,这电影本身野心还是挺大的,很多女观众骂为什么要让雷佳音那个角色戏份那么多。

但它其实设置得非常明显,大概就是雷佳音代表父权,然后章子怡代表柔弱的女权。在那个时代,父权不顾一切要弄死女主角(也有年代原因认为挑战权威),然后女主角为什么会活下去,最终代表女性解放一类的了。

这电影本身设定还是所谋者大的,但最大问题是没拍好,成了明星展示和口号式的拼贴画,就像电影所谓的悬案本身并没有什么悬案一样,结果它搞了一堆大尺度场面,严重本末倒置了。

今天不写这电影,因为没什么好写的,而是从这个权力对抗问题,聊聊前些年在中国封神,但是在美国本土反而有争议的一部电影:《绿皮书》。

中国封神,美国黑人却骂声一片?你看懂《绿皮书》了吗

《绿皮书的精神内核是告诉所有人:黑人不是只有一种样子。这就是为什么谢利虽然格格不入,但是他要保持下去。他日常穿西装、一个人住大房子、不吃炸鸡,都是在告诉白人:不是黑人就一定要全家人挤在一起、吃炸鸡、做体力劳动。黑人可以和过和白人富人一样的生活,电影是通过展现这一情节来告诉所有观众:黑人不是一个标签,也不是一种生活方式,黑只是一个人的皮肤颜色。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人人平等。

换句话说,一个中国人生活在美国,说英语没有口音,吃饭没有重油重盐甚至都没有中餐,日常着装也是西服领带,那他一定是不被所有人接受的。因为种族歧视的白人会认为他入侵了白人的生活,而中国人和华裔会把他没有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来生活视为对中国文化的背叛。但事实上他什么都没有做错,他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一点上,所有人种都出奇地一致。大家嘴上说着不同的皮肤都应该收到同样的待遇,但事实上在心里给每一个种族都贴上了标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标签。所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每个种族里的人都要按照他们自己种族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所有想要尝试新的生活方式的人都会被视为异类,这事实上已经侵犯了每一个人的自由。

看完了绿皮书之后骂绿皮书的黑人,他们的心态本质上跟中国那些子女到了年纪就开始催婚的父母是一样的,他们不允许自己人不按照自己种族的文化来生活,否则那些“叛徒”就不是自己人了。这么听起来好像很蠢,但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捍卫自己的文化,并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

所以现在问题就一个:你到底是要以这种偏执的方式来保卫自己的文化,还是你愿意尊重别人的自由?

这部电影正是演示出了一个黑人在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被不断异化,于是试图融入白人群体的可笑的样子,所以表达了黑人的困境,一方面无论如何也融入不进白人群体,一方面又因为自己想成为的类似白人的样子而被本族人唾弃,越是这么可笑就越是可怜,越深刻的表达了黑人在那个社会下的困境

这部电影前中部分完全没问题的,最大的败笔在结尾,最后黑人还是要靠一个白皮红脖子当救世主来救赎内心接纳自我,就很搞笑,看得出来拍片的人依然是俯视角看待黑人,依然在搞种族歧视。

如果结局是黑人自己完成了自我救赎,顺带让红脖子对黑人改观共情,那这个奥斯卡当之无愧。

如果要拍歧视和权力,《绿皮书》确实还是一个范本

这部电影是双主角,整个故事就是在讲述两个主角的个人成长。白皮男主托尼是意大利裔,在当时的美国,意大利人因为移民过去后,大多数处于底层,所以往往会从事犯罪活动或者与犯罪者有联系,而因为格格不入的文化与环境又使得意大利人必须要加强他们的家庭文化,紧紧抱团,这又加重了意大利人自称体系与社会割裂的现状,你看这和黑人的境遇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在当时,意大利人又被称为半个黑人。托尼自己本身就处于被歧视的境遇,但在电影的开头他却并不自知,反而歧视黑人,这是最开始的他,而随着电影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电影里有个桥段,交代了托尼和黑人男主雪利的境遇是一样的,那就是两人在雨夜被拦下,主角因为是意大利人,被警察嘲讽是半个黑人。

主角随着这一系列的发展,逐渐意识到他们的本质是没什么不同的。托尼的角色设计比较中规中矩,而雪利的设计则更有意思,他本身是个黑人,但又是一个精英,因此他自认为自己要更高档,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一种自我保护,他实际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不管他的身份如何,他的肤色注定了他会收到很多的歧视。

雪利的成长是随着与托尼友谊的提升去逐步发展的,炸鸡不是黑人的专属食物,他就是一种吃的,托尼比雪利吃的还香,所以他开始尝试去解放自我,接受自己黑人的身份,而不再否定他自己,最后结局他选择去托尼家一起过节,本身就说明他的心态又发生了转变,从我不是一般的黑人到我是黑人再到我是黑人那又如何,我一样会有朋友,这样的心路历程使得他要比托尼的角色弧光更完整也更丰富。

为什么美国很多黑人接受不了,很简单,这是美国社会的长期割裂造成的,黑人们已经自发割裂成了两个族群,一个是精英,他们出入上流社会,自诩为不凡之人,不会认为自己和底层黑人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而另一边则是底层黑人,他们在失去了黑豹党这样的思想领导后,彻底的自暴自弃,对他们而言,雪利只是个有着黑肤色的高高在上者而已。

种族歧视背后的本质,依然是阶级矛盾。黑人被长期奴役,所以绝大多数都处于社会底层,流氓无产阶级使得黑人的名声被迅速败坏,因此成为犯罪的代名词,但实际上你回过头来看,美国的历史上,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华人,乃至于现在的墨西哥人、俄罗斯人一样充当着这样被歧视的对象,就是因为他们中往往都处于社会的底层。

另外,这部片子不受黑人欢迎的一部分原因,还有因为谢利(片子里的黑人钢琴家)的家人一直在抵触这个片子,因为电影一直在暗喻谢利是个gay,但现实里谢利不是。如果国外拍个有关郎朗的片子,但是一直暗喻郎朗是个gay,你觉得你会不会抵触这个片子?

从《绿皮书》再看《酱园弄》,香港导演,也不行了

其实,我从一开始就疑惑这个悬疑设定,了解了一下原型故事后我就想,这不就是周女士杀了她丈夫吗?她杀了人都没跑,最后也是判了死刑了,只是日本投降才没执行,谁是凶手根本没有悬念啊,这个故事真正动人的是场外舆论和社会思考,甚至是后来周惠珍更幸福的晚年,这才是应该拍的重点啊。

原型故事里周女士供述的所谓共犯其实是她想报复带她丈夫赌博的那个人,那人因为有明确不在场证明也被释放了,案件查到最后也根本没有找到共犯,况且为什么不能是这个弱女子亲自动的手呢?体型差距力量差距就是绝对的吗?

电影里一直在暗示锁匠的嫌疑就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第二部如果还试图让锁匠被抬成嫌疑人我更是要大骂,周惠珍在痛苦中选择了杀人,这个女人就是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做出了这件惊天动地的事,引入共犯就是在继续模糊她的能量,关于锁匠的暗示本质上和雷佳音饰演的警察的观点有什么区别的?不就是不相信女人能独立完成这件事吗?

这电影质感不错,演员其实问题也不大,但是看到一半我就有点绷不住了,主要就是故事剧情讲得莫名其妙啊,章子怡花式被打的镜头配合空洞的喊口号的女性主义,然后还有那个结尾的下集预告。

国产电影如果再弄这种资本拉扯的稀碎电影,那就真的不要玩了。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