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结束,一场自由之旅,原本是青春的庆典,却成了人生的转折。
一个18岁的男孩,在东莞旅行后被确诊感染艾滋病毒。感染路径明确,问题出在他忽略了四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

一次“放飞自我”的旅行,成了现实的一记重锤
东莞,在不少年轻人眼里,是个充满诱惑和“成人仪式感”的地方。高考一结束,小林(化名)拉着几个同班同学去东莞“散散心”。
他们住进快捷酒店,白天逛商场买球鞋,晚上在酒吧蹦迪、喝酒,甚至在深夜时分,有人提出“体验一次成年人的生活”。

小林并没有拒绝。在酒精和好奇心的作用下,他跟朋友一起叫了“小姐”。第二天醒来头痛欲裂,什么都记不清,只知道自己好像没有戴套。
三周后开始低烧、咽痛,起初以为是感冒。一个月后体重掉了将近六斤,皮肤有点暗沉,嘴角长泡,怎么也不退。去医院一查,HIV初筛阳性。确诊那一刻,他懵了。

忽略的第一个细节:以为年轻就“百毒不侵”
很多18岁的男孩,身体没病没痛,觉得自己是铁打的,病毒进不来。小林就是典型。他以前听说过艾滋,但总觉得那是“别人才会得的病”,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
但现实是,HIV感染在年轻人群体中正以每年增长的速度悄然蔓延。
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的数据显示,15-24岁人群中,新发HIV感染者占比在逐年上升,尤其集中在大城市和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这类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信息不对称,好奇心强,保护意识弱。
年轻不是护身符。病毒不挑人,挑的是行为。

第二个细节:以为“看起来没病”的人就安全
“小姐看起来挺干净的,化着妆,皮肤白白的,穿得也正常,不像有病。”小林在回忆时说过这句话。
这是一个最常见也最误导的认知陷阱。HIV感染初期没有任何外在症状,甚至几年之内都不会有明显表现。一个外表健康的人,可能已经是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在性交易频繁、性伴侣不固定的场所,这种风险被无限放大。
临床数据显示,约有60%的HIV携带者在感染后的前两年内没有明显不适,但此时的病毒载量极高,极易传染。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

第三个细节:以为一次无套性行为“赌一把不会出事”
最致命的疏忽,是他和那名性工作者发生性行为时没有使用安全套。他说,“那一刻太冲动,喝了点酒,也就没多想”。
一次无保护性行为,HIV感染率可达0.1%到1%。乍一听似乎不高,但这只是平均风险。在性工作者的高风险群体中,这个概率会翻倍。如果一方在感染高峰期(初感染三个月内),风险更高。
更别说,东莞被列为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城市之一,这早在多项地方疫情通报中被提及。小林“赌”了一把,输了。

第四个细节:以为“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完全逆转
确诊后,小林开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ART),医生告诉他:“坚持吃药,病毒可以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
他的确稳定了下来。但他发现,生活变了。每天吃药,不能停;定期复查,生活被打上标签。交女朋友要坦白,工作时体检要绕开“艾滋”两个字。心理负担像一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
HIV目前仍无法彻底治愈。虽然ART可以有效降低病毒载量,延缓发病,但一旦感染,就要终身管理。这不是一场感冒,而是和病毒共存的长跑。

把“艾滋”当笑柄,代价是血的现实
在一些高中生微信群、贴吧和短视频平台,艾滋被当作“段子”讲。“东莞三日游,回家两行泪”成了调侃。这种轻佻的态度,其实就是信息教育的断层。
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是艾滋感染年轻化的重要推手。大多数人对性知识的认知来自网络和同龄人,充满偏见和误导。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窗口期,不知道暴露后72小时内可以服用暴露前后预防药物(PEP和PrEP),更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
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感染,背后往往藏着信息的失联。

不是“命不好”,是信息差
小林不是“倒霉蛋”。他只是一个在信息混乱、欲望泛滥和教育滞后的夹缝中,被病毒盯上的普通人。
艾滋并不只是医学问题,它还牵涉法律、伦理、心理、教育等多个层面。对青少年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恐吓,而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风险,什么是科学的保护,什么是不该碰的线。
知识的缺口,往往就是疾病的入口。

感染之后,不是终点,但生活不再一样
小林现在每天定时服药,病毒控制得不错。但他说:“我再也没有以前那种轻松的快乐了。”
他不敢谈恋爱,不敢跟朋友坦白。他最怕的,不是病情,而是别人异样的眼光。有一次他在校医院抽血,护士看了看他的病例,表情变了。他说那一刻,比确诊还难受。
艾滋带来的,不只是身体负担,还有长期的心理阴影和社会歧视。在中国,尽管公众对HIV的认识在进步,但很多人依旧将它与“脏”、“乱”、“不道德”挂钩。这种标签,是对感染者的二次伤害。

那四个细节,其实是四个警钟
这起事件的残酷提醒,归根结底是四件事:别觉得年轻无敌,别用外表判断健康,别拿命去赌一次快感,别指望感染后能“完全恢复如初”。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有机会补救。有些代价,是一辈子的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
[2]卢洪洲,吴昊.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1):9-12.
[3]王兴元,张琳,刘宇.青少年HIV感染特点及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4,45(2):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