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6月17日,阿富汗矿产和石油部一纸公文突然终止了与中国企业签署的阿姆河油田25年合作协议。公文称中国企业“屡次违反合同条款”,但始终未公开任何具体细节。
合同墨迹未干,5.4亿美元的投资承诺犹在耳边,塔利班政府却毫无征兆地翻脸了,为什么?

中国一片好心被辜负
这份2023年初才签署的协议,被寄予了厚望。
这份协议有多重要呢?它不光覆盖了萨尔波尔、朱兹鲁以及法利亚布三个省在内的4500平方公里,将来还会在阿富汗境内建造一座炼油厂。

而这其中,则是由中方持股75%,预计在3年内投资54亿美元,足见,在这背后我们出了多大的力。
项目能直接拉动当地经济,创造大量就业,甚至有望为阿富汗培育起自己的能源产业链。

然而短短一年半后,塔利班便以模糊的“违约”之名,亲手掐灭了这簇希望的火焰。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所谓“违约”,不过是一层薄薄的遮羞布。

这一次,塔利班矿产部居然能昧着良心公然指责我们多次违反合同条款,并且还大言不惭说项目进展十分缓慢,居心何在?
合同签署尚不足两年,大型能源项目的勘探、设备进场、人员培训,哪个不需要时间沉淀?更何况,当被要求拿出“违约”的具体证据时,塔利班政府却三缄其口。

几乎就在塔利班撕毁合同的同一时刻,两份来自西方世界的“大礼”悄然抵达。
巴基斯坦“慷慨解囊”的背后
6月1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向阿富汗提供1.61亿欧元(约合1.8亿美元)人道主义援助,用于解决阿富汗的粮食、医疗等紧急需求。

虽然欧盟强调援助对象是“最脆弱的群体”,但这笔在敏感时刻抵达的巨款,其政治信号意义难以忽视。
另一份“礼物”来自邻国巴基斯坦。

前脚中阿油田的合作刚刚被叫停,这边巴基斯坦的海关就突然宣布临时豁免对阿富汗进口商品原产地证书的要求,很难不让人怀疑背后另有目的。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向来充满摩擦,边境争端和地缘博弈不断。

此刻巴基斯坦的“慷慨解囊”,时机之巧,实在耐人寻味。
塔利班临时政府执政已近四年,却仍未获得广泛的国际承认。与宿敌巴基斯坦关系的突然升温,再加上欧盟的巨额援助,塔利班似乎正急切地寻找着新的外交支点。

撕毁中国合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态。
塔利班显然在下一盘复杂的棋。他们似乎急于向西方,尤其是美国,递上一份“投名状”。

事实上,阿姆河油田资源的丰厚,是有目共睹的,也早就被美国盯上了,虽然说军事行动早就结束了,但是他们对阿富汗地下黑金的渴望没有消失过。
有消息称,塔利班政府可能正试图引入国际公司来接手阿姆河项目。

塔利班与美国关系的微妙变化已露端倪,自特朗普时期开始,美国逐步解除对塔利班部分官员的制裁,高层接触日益频繁。
信任雪上加霜
对于塔利班而言,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意味着潜在的经济援助和战略压力的减轻。
撕毁与中国的合同,便成了塔利班向西方示好的关键一步。他们试图利用大国博弈的缝隙,在东西方之间“两面下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面对塔利班的突然翻脸,中国的回应冷静而清晰。
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发声,要求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并坚定表示如果阿方继续一意孤行,“将有后果”。

显然,这并不是空洞的威胁,中国手握合同与国际规则,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中国在阿富汗的合作向来务实而长远。即便遭遇阿姆河油田的挫折,中国在阿富汗的其他项目,如历经波折却仍在艰难推进的艾纳克铜矿,并未因此中断。

每当阿富汗遭遇天灾人祸,中国的紧急援助总是第一时间抵达,这种不附带政治条件的真诚支持,赢得了许多阿富汗民众的尊重与感激。

塔利班或许在算计着左右逢源,然而撕毁合约的代价已开始显现,国际投资者对阿富汗本就脆弱的信任雪上加霜。
阿富汗矿产部前顾问贾韦德·努尔斯塔尼曾直言:突然终止如此重要的合同,会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未来吸引外资将难上加难。

结语
阿姆河油田项目本是阿富汗经济复苏的一剂强心针,只可惜,塔利班亲手拔掉了针头,留下的不仅仅是油田勘探区暂时的寂静,更是阿富汗错失发展良机的沉重现实。

塔利班或许在东西方之间谨慎挪动着筹码,而阿卜杜勒们的生活却如断了油的引擎,在现实的尘埃中渐渐冷却。
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每一步落子都牵动远方普通人的命运,阿姆河畔暂停的钻机,不仅是契约精神在现实政治面前的暂时失语,更是阿富汗自身发展道路的一次沉重踉跄。

油田深处封存的原油仍在黑暗中沉睡,等待真正属于它的黎明,而对阿富汗而言,若不能真正理解“信”字重如千钧,再丰厚的资源也终将是镜花水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