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溪,辽东群山间的明珠,承载着千年岁月的沉淀。
战国时期,燕人在此设辽东郡襄平县,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文明序章。
唐代薛仁贵征东的传说,更为其添上一抹传奇色彩。
太子河穿城而过,滋养着勤劳质朴的本溪人,他们传承着满族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节庆时满族歌舞与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青山藏古韵,碧水诉春秋。
五女山巅,高句丽第一都城的遗址诉说着往昔辉煌;
关门山的枫红、铁刹山的云雾,引得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诗篇。
如今,这座城市在工业文明与自然人文中平衡发展,
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相融,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文化长卷,
每一笔都写满故事,令人心驰神往。
那您知道,来本溪吃啥?
当地人推荐14道辽宁地标美食,好吃不贵,地道东北味……

本溪羊汤
那可是辽东山窝窝里熬了六百年的老味道!
早年间碱厂大集的商户们用绒山羊祭神,熬出的汤鲜灵得直往人鼻子里钻,
一来二去就成了本溪人的“心头好”。
这汤讲究“全乎”——羊骨、羊肉、羊杂一样不落,柴火咕嘟四小时,汤色熬得跟牛奶似的,
撒把葱花香菜,膻味?压根儿不存在!
本地绒山羊喝山泉水长大,肉嫩得能掐出水,配上现蒸的花卷,
嚯,那叫一个“血受”!
如今这碗汤早不是山沟沟里的土味,人家可是市级非遗,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夏天喝它祛湿,冬天喝它暖胃,本溪人管这叫“四季汤”。
中元节喝羊汤的习俗从明朝传到现在,汤锅里翻滚的早不是肉,是半部辽东饮食史。
要是来本溪没嗦喽这口汤,老乡得拍大腿:“白瞎你跑这老远!”

本溪烤豆皮儿
那可是辽宁夜市里的“扛把子”!
这豆皮跟别地儿不一样,用的是本溪特产的非转基因大豆,薄得透光却筋道十足。
老辈人讲究“三泡三烤”——先拿鸡汤泡入味,
再上炭火慢烤,刷的料油得是鸡油加八角、香菜熬的,最后撒孜然芝麻,那叫一个“杠杠香”!
本地人管这叫“豆皮儿配老雪,唠嗑到半夜”,5块钱一把能嗦啰半宿。
要我说啊,这豆皮儿最绝的是那层焦壳,咬开里头还冒着热气儿,
豆香混着辣酱直往鼻子里钻,吃完恨不得把签子都舔干净!

本溪炭烤虹鳟鱼
早年间从朝鲜带回鱼苗,先在怀柔安家,后来才游到本溪扎根,老辈人管这叫"部长鱼",
最绝的是炭烤功夫,整鱼上火皮焦脆,段烤入味肉鲜灵,
锡纸包着烤更显鲜甜,本溪老师傅能玩出三种花样,就跟变戏法似的。
要说这鱼有多火?
央视《味道》栏目都扛着摄像机来拍,
主厨烤鱼时手都不带抖的,鱼皮烤得金黄起酥,里头肉还泛着水光,滋啦冒油那声响儿,听着就直咽唾沫。
本地人讲究原汤化原食,剔下的鱼骨往锅里一扔,撒把葱花就是碗鲜掉眉毛的汤。
这鱼在本溪人心里可不止是道菜,那是待客的排面。
逢年过节整条烤鱼上桌,配着二锅头,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
外地朋友来本溪,当地人准保拍胸脯:"走,带你尅虹鳟鱼去!"
烤得焦香四溢的鱼皮一掰开,白花花的肉泛着油光,蘸点秘制辣酱,老毙了!

本溪笨鸡炖蘑菇
要说这菜的来头,得从老辈儿闯关东那会儿唠起,
山东老乡揣着家传手艺跨过山海关,跟本溪深山里的榛蘑、散养的小笨鸡一碰头,嚯!
直接炖出了东北菜的魂儿。
早年间这菜可是清宫御膳房里露过脸的,后来才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本溪人待客的“门面担当”。
这菜讲究个“笨”字诀:
鸡得是满山溜达的土鸡,肉紧实得能弹牙,
蘑菇得是雨后松林里薅的野生榛蘑,晒干了再泡发,那股子山野鲜味能窜你脑门儿!
铁锅咕嘟咕嘟炖上俩钟头,鸡肉吸饱了蘑菇的鲜,蘑菇浸透了鸡油的香,汤汁浓得能挂勺。
本地人管这叫“鲜掉眉毛”,配着苞米面大饼子一咬,老鼻子香了!
辽宁地标美食评选,这道菜稳坐头把交椅,
要我说啊,这菜就像东北人的性子,实在、热乎,一锅下去,从胃暖到心窝子!

本溪杀猪菜
是东北年味的灵魂暴击!
这菜根子能追溯到辽金时期的女真人,那时候狩猎队围着大锅炖猪肉,图的是热乎顶饱。
后来满族人整得更讲究,腊月杀猪祭祖,酸菜白肉血肠一锅烩,
敬完祖宗就招呼街坊四邻可劲造。您瞅那刚放血的猪五花,切大片下锅咕嘟,
酸菜叶子吸饱了肉汤,脆生里透着鲜灵,血肠得用现灌的,
筷子一夹直颤悠,蘸上蒜泥酱油往嘴里一塞——哎嘛,老鼻子香了!
本溪人管这口叫“杀猪大菜”,冬天火锅店天天爆满,炭火盆子往炕桌中间一搁,
白肉血肠咕嘟冒泡,吃客脑门汗珠滚落还喊“加肉”。
本地老饕私藏秘诀——血肠得用花椒水灌,煮的时候针眼不冒血就捞,嫩得能掐出水。
要我说,这菜就是东北人的豪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管他外面雪片子飞,肚子里早就暖烘烘的了!

本溪蝲蛄豆腐
它跟豆子没半毛钱关系,这菜名儿是拿制作工艺跟豆腐撞脸了,
活蹦乱跳的蝲蛄(东北人管它叫“淡水龙虾”)被石臼捣成浆,过滤出翡翠色的汁水,
倒进滚锅里"噗噜噗噜"凝成豆花状,嫩得能晃悠。
早年间努尔哈赤打仗断粮,就靠这手艺救过全军的命,
在本溪老辈人还念叨"属蝲蛄的遇事老往后跑",说的就是这小东西在水里倒着游的憨样。
做这菜讲究个"鲜灵劲儿",蝲蛄得是太子河现捞的,
腮白肚净的在清水里吐三天泥。
捣浆时得使巧劲儿,太狠了发苦,太轻了不成形,
过滤用的纱布得是老婆婆纳鞋底的细密程度。
出锅时撒把小白菜叶,淋两滴香油,舀一勺颤巍巍送嘴里,鲜得直冲天灵盖,比螃蟹膏还勾人!

桓仁烤全羊
宋代《松漠纪闻》里女真人“带皮烤全羊”的习俗,在这儿愣是传了八百多年。
选用本地散养的羯羊,拿果木炭慢烤三四个钟头,
烤得羊皮金黄酥脆,里头肉嫩得直冒油星子。
老张家的手艺最绝,秘制酱料往羊肚子里一塞,
再拿铁签子把羊尾巴别进肚皮,烤出来的羊肉连骨头缝都透着香。
桓仁人管烤全羊叫“烤羊”,这词儿透着股子热乎劲。
吃的时候不用刀叉,直接上手撕,蘸着蒜泥就大葱,再来口自家酿的苞米酒,那叫一个“得劲”!
现在这手艺成了市级非遗,游客临走都得捎上半扇,
用桓仁话说:“这玩意儿带劲,拿回去给老娘尝尝,她保准夸你会来事儿!”

本溪小市铁板土豆片
现在你走小市街头,十家店有八家飘着这味儿,本地人管它叫“铁板溜达土豆”,
要说做法,本溪人讲究“三铁定律”:
铁板要烫得直冒烟,土豆得切薄能透光,调料得现炒才够冲!
黄瓤土豆切片过水去淀粉,铁板烧热刷鸡油,土豆片往上一铺,“滋啦”一声就开跳。
撒孜然像下雪,芝麻粒噼里啪啦往上蹿,最后来勺蒜蓉酱收尾——这味儿绝了!
老客都知道,得盯着老板现炒,火候差一秒都不对味,脆的像薯片,糯的像年糕,全在老板铲子底下拿捏。
现在这土豆片都成“本溪非遗小吃”了,
年轻人配冰镇大窑汽水,老饕客就着二锅头,啃得满嘴流油还喊“老板,再怼两串实蛋”!

本溪湖原汁大骨头
早年间溪湖铁厂工人们围炉啃骨头的粗粝画面,
如今演变成用三十味草药熬出的琥珀色汤底,
2016年申非遗时评委尝着带筋棒骨直嘬牙花子:“这肉筋儿弹得像活鱼打挺!”
本溪人管这玩意叫“活血神器”,大铁锅咕嘟着祖传秘料,
八角桂皮在骨缝间钻出荤香隧道。
最绝的是那勺老汤,头道汤熬足四小时撇去浮油,二道汤续进酱油冰糖收汁,愣是把猪棒骨整出了和田玉的润感。
本地老饕吃前必念叨句“儿唬?”,筷子一戳骨髓洞,滋溜一吸,从舌尖到天灵盖都通透了。

本溪县全鱼宴
这道宴席讲究“一鱼多吃”,从鱼头到鱼尾,连鱼鳞都能给你整出花儿来。
本地水库的鲤鱼、鲫鱼、鲢鱼,肉质瓷实得像小兴安岭的石头,
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清蒸时撒把葱姜,鲜得能掉眉毛;
红烧时浇上本溪特有的山花椒油,麻酥酥的劲儿直窜天灵盖。
最绝的是“鲤鱼跳龙门”,整条鱼炸得金黄酥脆,尾巴翘得老高,蘸上酸甜口的汤汁,
嗬,跟活鱼要蹦跶似的!
本溪人招待贵客必上这道菜,
边吃边念叨:“这鱼啊,得顺着刺啃,才叫会吃!”

本溪煎饼
江湖人称“抗联煎饼”,这名字自带血性,
抗战时桓仁老秃顶子的妇女们,用玉米面糊糊烙出薄如纸的饼子,
给抗联战士当军粮,硬核支援杨靖宇的队伍。
如今这煎饼成了本溪人的“命根子”,玉米、黄豆、高粱米泡发磨浆,
鏊子一摊,焦香能飘半条街。
咬一口“嘎巴脆”,豆子发酵的甜味直窜天灵盖,
卷大葱蘸酱,农忙时揣兜里能顶半晌饿,本溪人管这叫“扛造”!

本溪熏酱猪蹄
这道硬菜扎根于东北酱卤工艺,最早是山里猎户拿松木火熏的吃食,
后来被本溪老师傅们改良成“先酱后熏”的独门手艺,
拿老母鸡、棒骨熬足两钟头的奶白卤汤,灌进三十多味香料包,猪蹄子咕嘟到骨肉分离,
再往铁锅底撒白糖配果木渣,大火生烟小火慢燎十分钟。
出锅时油光锃亮,拿本地话讲“老鼻子香了”!
猪蹄带筋带嚼头,熏得外皮焦糖色,里头肉冻颤巍巍的。
早年间就拿了“中华名小吃”金招牌,现在夜市摊子上烤猪蹄的炭火香能飘半条街。
本溪人招待亲友必上这道菜,啃着猪蹄喝老雪,胶质粘嘴还得嗦啰手指头,直呼“得劲儿”!

本溪酸汤子
满族老辈人拿玉米棒子“变废为宝”整出来的吃食。
早年间辽东天寒地冻,玉米总在霜冻前半生不熟,老满洲人舍不得扔,
把青玉米粒子剥下来泡缸里发酵。这一泡不要紧,酸溜溜的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拿石磨碾成浆,挤成条子下锅一煮,嘿!
滑溜得跟泥鳅似的,酸香直冲天灵盖,本地人管这叫“溜光水滑带酸碴儿”。
正经做法得用铁皮卷的汤套,右手攥面左手挤,
面条“嗖嗖”蹿进沸水锅,煮完捞碗里淋两勺鸡蛋酱,
再揪根酱缸里腌的芥菜疙瘩,
如今饭馆里一盆酸汤子卖十二块,够四五个人解馋,老主顾进门就喊:“来碗酸汤子,多搁汤!”

本溪平山环球炸鸡
那可是山城人舌尖上的“白月光”!
这老字号比肯德基还早扎根,藏在环球商场胡同里,老远就能闻着那股子勾魂的油香。
鸡大腿裹着薄粉“呲啦”下锅,炸得金黄酥脆,咬开“咔嚓”一声,
里头肉嫩得直飙汁,辣椒面一撒,嚯!香得直“刺挠”天灵盖。
本溪人管这叫“儿唬”正宗,排队俩小时都心甘情愿,毕竟现炸现吃才够“味儿”!

瞅见没?
咱本溪这嘎达,吃的是千年的滋味,嚼的是山水的灵气!
灶王爷闻着味都得下凡!别杵那旮旯干瞅了,麻溜儿来本溪尅点热乎的!
街边小摊子一坐,羊汤“滋溜”一口,豆皮儿“撸”一串,那烟火气儿直往心窝子里钻,
保管你吃得“血受”,唠得“贼透”,浑身上下都“得劲”!
老乡们拍胸脯子等你呢,来就造,管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