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毛主席为了即将到来的建国工作做准备,决定调一些能人干将到中央,增加干部力量。
而他首先想到的便是一野的一个将领,当即给彭老总发去电报要人。

岂料,对方收到消息后却直接急了,连连说着“不好,不好!”
那么主席最后到底要来人了吗?彭老总究竟为何“不给”呢?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主席所说的这人就是张宗逊将军。
他是陕西渭南人,出身贫困,从小天资聪慧。父母为了不埋没儿子的才华,不顾家中无米揭锅,硬是咬牙将他送进了学堂。
张将军也很争气,一连跳了几级,考上了当地有名的职业学校。

正是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很多进步老师和同学,并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很快就成为了陕西学生的领头人之一。不过也正因此,他受到了当局者的敌视。

为了躲避敌人捉捕,也为了寻求更好的出路,他便一路南下,考入了黄埔进校第五期。
俗话说的好,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很快,他便因为成绩优异受到了教官的赏识,没多久,他便被直接归为了第四期。

北伐战争开始后,他陆续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的排长、连长,开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无数奇功。他也因此受到了国军方面重点栽培的对象。
然而,就在他的仕途一片大好时,老蒋却发动了政变,我党的形势也变得严峻起来。

趁着这个机会,国军开始到处拉拢人才。张将军也收到了他们许以高官厚禄的承诺。
但他却始终不为所动,一直坚持革命初心。
不久,他便召集队伍,跟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虽然我军最终失利,但张宗逊所率领的部队却是为数不多的击退了敌军的队伍。

这也让他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队伍重新改编后,他便开始带领一个排,专门负责保护主席的安全。因此,他成为了主席的第一个警卫员。
那个时候,老蒋团结了各种地方势力对我军展开了层层搜捕、围攻,我军所到之处随时都会遇到危险。

为了确保主席的安全,张宗逊便一步不离地跟在对方身边,与他并肩行军打仗,同吃同住。他忠厚勤奋的品行,也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
有一次,主席因为旧疾复发,行路艰难。张将军便自制了一个担架,非要抬着他走。

但主席深知战士们行军打仗已经很累了,不愿再给他们添麻烦,说什么也不肯。
最后,张将军只好给他找了一根树枝当拐杖,一步一步扶着他走了下来。

后来,每当再回忆起这件往事时,张将军总会感慨说,主席当时是队伍里稀有的读书人,竟然能带病经受住了长途行军的辛苦,实在太令人佩服了。
随着对主席深入的了解,让他更加坚定了要跟随主席革命一生的决心。

后来,他便跟随其一路转战,从上井冈山到中央苏区历次反围攻战斗,再到万里征途,他次次冲锋在一线,多次身负重伤却从未失去过斗志。
而他的职位也从一个小小的连长,逐渐被提升为了红十二军军长。

从井冈山到延安
1937年,队伍刚到陕北没多久,毛主席便调他为军委第一局局长,让他主管中央的文秘、机要和警卫工作。
他到任后便着手准备中央入驻延安的工作。他率部昼夜兼程前往延安,一路上扫清路旁的伏敌,到了地方后又设置好警戒。

等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后,他又立即返回延安,亲自护送各位领导动身。
毛主席无不感慨地说道,十年前你护送我上井冈山,现在又护送我到延安,这真是缘分啊!
体会到主席对自己的信任后,张将军只是腼腆地笑了笑,然后用更加认真的工作态度回报对方。

全面抗战开始后,担任120师师长的贺老总因为公务繁忙,他所直接领导的358旅急需一位可靠的将领管理。
他向毛主席请示,希望能由一个从井冈山成长起来的将领接替旅长一职。毛主席当即就想到了张宗逊。

张将军也不负所托,此后,他便率领这支队伍转战于华北大地,从晋西北战斗到五台山,再从大青山冲杀到冀中平原。
期间,他先后参加了雁门关伏击战、陈庄战斗、米峪镇遭遇战、百团大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一次次重创敌军,并打下了120师第一个歼灭战。

到了1943年,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国军抗战情绪再次变得消极起来。不久,老蒋便命胡宗南调集兵力,向延安发起进攻。
当时我军大批高级干部都在延安开会,情况十分危急。
关键时刻,毛主席急电张宗逊,让他立即率部西渡黄河,回防延安,抵挡国军的进攻。

彼时,在经过多年的转战后,358旅已经被张宗逊历练成了一支有着一万多精兵的铁军。
主席见到爱将回归后,心中顿时有了底,当即便再也没有顾虑地对敌人展开反击。
他先是部署兵力准备迎接来犯之敌,然后亲自撰稿登报,向全国人民宣告敌人的阴谋。

老蒋得知延安已经有张宗逊的雄厚武装,再加上受到了舆论的压力后,他便紧急停止了进攻延安的计划。
虽然延安的危机解除了,但胡宗南并未就此罢休,他转道,直接奇袭了淳化县的爷台山等地。

张宗逊当即披甲上阵,连夜抵达战场。面对敌人数倍兵力,他不躲不退,以正面牵制,两侧包抄的战术,仅用了一个昼夜的激战,便全歼了来犯之敌。
这一仗,也让张宗逊名声大震。

抗日胜利后,国军又开始酝酿内战,张宗逊带着晋绥第一纵队,再次回到主席身边,担负保卫延安的使命。
西北野战兵团成立后,彭老总担任司令员,张将军担任副司令兼任一纵司令,与胡宗南部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之后,他率部在青化砭、羊马河以及蟠龙镇转战,配合彭老总打了三个大歼灭战,直接消灭了敌人三个旅,狠狠地挫了敌人的锐气。

领导的器重
接连几次胜仗,也让彭老总看到了张将军的军事才华。在西北野战军成立后,他特意向主席申请,让张将军担任自己的副司令。
其实彭老总早在红军时期便发现张将军这个人才了。

当年在井冈山上,张将军率领36师配合红三军团在龙冈打了一场歼灭战,并活捉了敌将领张辉瓒。
从那时起,彭总便开始关注他。后来三军团四师师长牺牲后,彭老总便专门将他调到自己麾下,接替了这个职位。

直到长征结束,两人才奔向了不同的岗位。不过这么多年,彭老总也一直想找机会再将他调到身边。这次围攻胡部,更是让他对其刮目相看。
所幸,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主席当即就同意了。他在找张将军谈话时特意说道:“在给你的任职命令中,我们特意在‘副司令’前面加了个第一,就是为了让你增加一些责任感……”
张将军深受感动,当即表示不负所托,保证完成任务。

此后,他便成为了彭老总的左膀右臂,先后指挥了解放西安、兰州、银川以及西宁等重大战役。此外,我军恨之入骨的马家军也覆灭于张将军的手中。
到了1949年初,大西北基本解放后,毛主席便想将张宗逊调回来,让他到中央军委工作。

岂料,彭老总收到消息后却直接皱紧了眉头,口中接连说了几个“不好”。
谁也没想到,一向坚决服从命令的彭老总,这次竟然拒绝了中央的要求。

他在给中央的回电上说,虽然西北局势稳定了,但一野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他这么多年已经与张宗逊配合习惯了,一刻也离不开他。
毛主席虽然无奈,但还是同意了彭老总的意见,让他继续留在了一野。

建国之后,张将军又陆续担任了西北军区副司令、副总参谋长等职,继续奋斗在军队一线。
1955年,他凭借着深厚的资历和卓越的战功,被授予上将军衔。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授低了,纷纷为他打抱不平。
但张将军却丝毫没有怨言,他认为,能跟随主席奋斗一生,见证革命的胜利,他已经很满足了,其他的并不重要。
张将军一生都始终保持着这种大公无私,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实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