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日本米价暴涨!全球通胀+天灾+农协囤货三重暴击
小志一直说

日本米价在过去一年半内经历了戏剧性上涨。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间,日本普通大米均价较2021年上涨约70%,部分品牌米如 “越光米”“秋田小町” 等5公斤装价格突破5000日元(约合250元人民币),较此前翻倍。

这一涨幅直接冲击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 作为传统主食,大米在日本饮食文化中被视为 “心脏般的存在”,民间俗语 “お米は命”(米即生命)直观体现了其地位。

米价飙升的诱因复杂:一方面,全球通胀与能源价格上涨推高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气候异常导致2023年稻米产量波动,叠加部分市场主体囤积居奇,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超市曾出现限购现象,消费者需凭券购买大米,这种 “物资紧缺” 的心理冲击远超实际短缺程度。

尽管官方强调 “尚未到饥荒程度”,但对普通家庭而言,米价从 “可接受” 到 “难以负担” 的转变,已成为民生压力的具象化象征。

2024年5月,前农林水产大臣因 “无需购买大米” 的失言引发舆论哗然,内阁支持率一度跌至20%。

随后,小泉进次郎临危受命接任该职,迅速推出一系列 “破格” 举措:

  1. 储备米投放机制革新
    日本政府原储备米约90万吨,此前30万吨以 “竞标模式” 流向特定批发商,被质疑 “与农协合谋维持高价”。小泉上任后废除竞标,改为 “随意契约”,允许零售商、便利店直接采购。三大便利店(7-Eleven、全家、罗森)及电商平台乐天迅速响应,6月上旬即推出1公斤装政府储备米,售价不足1000日元,部分门店出现 “上架即售罄” 现象。
  2. 绕过农协的流通革命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JA 农协)长期垄断大米流通渠道,通过 “概算金” 制度主导价格,并推行 “减反政策”(限制产量以维持高价)。小泉政策直接跳过农协,将储备米投放权下放至零售终端,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流通体系。此举被视为对农协 “利益壁垒” 的正面挑战,舆论普遍认为 “这是20年来最激进的农业政策改革”。
  3. 释放进口米信号施压市场
    针对 “储备米耗尽后如何应对” 的质疑,小泉公开表示 “不排除启用世贸组织免税进口米额度”,并提及日本每年约10万吨的进口米配额(部分用于饲料)。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 “向囤积者施压”,尽管进口米在日本长期被视为 “品质 inferior”,但政策信号已对投机行为形成震慑。

JA农协在此次米骚动中扮演了复杂角色。作为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推动土改的产物,农协最初旨在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但历经数十年演变,已成为拥有20余万从业人员的庞大利益集团。其核心运作机制包括:

  • 价格操控:通过向农户预付 “概算金” 锁定收购价,再以 “供需平衡” 为由抬高零售价;
  • 产量控制:长期推行 “减反政策”,要求农户闲置耕地,人为制造稀缺;
  • 政治游说:与农林水产省形成 “旋转门” 机制,退休官僚常入职农协,形成利益共同体。

这种模式被批评为 “以保护农民名义维护既得利益”。当米价暴涨引发民怨时,农协因拒绝配合政府平抑价格,被舆论斥为 “通胀共犯”。有分析指出,农协之所以抵制改革,是因其年收入中约 30% 来自大米流通环节的差价,一旦价格市场化,将直接冲击其财政基础。

米骚动对日本政治生态的影响已远超经济范畴:

  1. 内阁支持率反弹与权力洗牌
    石破茂内阁借小泉的 “米价改革” 重获民意支持,支持率从20%回升至37%左右。小泉本人因 “雷厉风行” 的形象人气飙升,甚至在 “下任首相合适人选” 民调中超越自民党内部其他大佬。有观察认为,石破茂与小泉形成了 “政治同盟”—— 前者借后者的改革提振政绩,后者则通过民生议题积累政治资本,为未来接班铺路。
  2. 选举前哨战与政党博弈
    2024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被视为 “米骚动” 的关键考场。自民党试图以 “平抑米价” 为卖点拉票,而在野党则攻击 “政府应对滞后”,并质疑 “释放储备米是选举作秀”。更微妙的是,农协作为自民党传统票仓,其与小泉的对立可能导致农村选区选票分流,迫使自民党在 “维护农协” 与 “迎合民意” 间艰难平衡。
  3. 年轻世代与舆论转向
    小泉通过YouTube、TikTok等平台直接向年轻选民发声,将农协定义为 “保守势力”,塑造 “打破旧体制” 的形象。这种 “剧场政治” 策略吸引了对传统政客失望的年轻群体,社交媒体上 “支持小泉改革” 的话题热度持续居高。与之相对,农协及部分自民党元老的 “老派发言” 被批 “脱离现实”,折射出日本政治代际断层的深化。

从江户时代的 “米本位经济” 到现代社会的 “米价政治”,大米在日本始终承载着超越食物本身的象征意义。此次 “令和米骚动” 暴露的不仅是通胀压力,更是日本经济结构固化、利益集团盘根错节、政治体系应对迟滞等深层问题。

小泉进次郎的改革能否真正打破僵局,7月的参议院选举与新米上市后的市场变化,将成为观察日本政局走向的关键坐标。而对普通民众而言,“买不买得到便宜米”,或许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能衡量政策的温度。

#时事热点头条说##热点##国际##大米##日本#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