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加载中
  • 推荐
  • 要闻
  • 财经
  • 娱乐
  • 时尚
  • 情感

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爱因斯坦死后丑闻曝光:私生活混乱不堪,收养的孙女竟是亲女儿?
伩蕊说史

他算得清宇宙膨胀的速度,却没算明白家里谁是谁。他的名字代表天才,代表科学,可他的一生——尤其是“家里那点事儿”。

娶了表姐,惦记继女,抛下亲生女儿,遗产不给孙女。一条家谱翻下来,感情关系比相对论还绕。

死后那些藏起来的信、协议和档案一曝光,全世界才发现:这位“科学巨匠”,私生活堪比肥皂剧。这篇文章,我们不谈方程,只翻他的感情账本。

老婆像佣人,家务像合同

爱因斯坦的第一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像在执行什么科研实验。1914年,他跟妻子米列娃“约法四章”,写出了一套近似雇佣合同的家庭规则。

内容不多,但每一条都指向一个意思:你得听话,别来烦我

这份“婚姻条款”要求米列娃必须按时三餐送饭,打扫卫生不得发出声响,不得擅自进入他的工作空间,不许和他有身体接触

如果爱因斯坦发出“请离开”指令,她得立刻起身走人。

那一年他们从瑞士搬到德国柏林,爱因斯坦被聘为普鲁士科学院成员,事业上步步高升。但家庭里,米列娃开始过着“沉默服务者”的生活

她不会德语,两个儿子年幼,丈夫除了要她伺候吃住,还把情感联系斩得干干净净。

而与此同时,爱因斯坦已经搬出与一位女性同居——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双重亲戚表姐艾尔莎。

这位表姐既是他母系表亲,也是父亲那边的堂妹,后来还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

更重要的是,在他与米列娃还没离婚之前,这段关系早已公开。他毫不避讳,甚至带着艾尔莎出现在社交场合。

1919年,离婚手续一办完,他立即迎娶艾尔莎,甚至都没有给米列娃一个正式的“结束仪式”。

离婚协议中,他承诺如果将来获得诺贝尔奖,其奖金全部归米列娃。这是这段婚姻最后的“经济补偿”。

丈夫掌控规则,妻子被动服从;男人向外扩张情感,女人原地承担生活。婚姻被技术化,家庭成了单位。

婚姻变了味,家庭只剩职责;他做的不是丈夫,是家庭工程设计师。只不过,这个工程,注定失控。

亲戚当情人,继女变情敌

娶了表姐当老婆,本就够引人注目了。可爱因斯坦的家庭关系更像一张纠缠的网:你以为他在亲戚中挑老婆,其实他连“继女”也不打算放过

艾尔莎带着两个女儿嫁入爱因斯坦家,大女儿叫伊尔斯,小女儿叫玛戈。一家人住在柏林时,爱因斯坦逐渐表现出对伊尔斯的“特别照顾”。

他曾在信里写道:“伊尔斯比她母亲更有灵气。”据资料披露,他甚至有过和伊尔斯建立更深关系的想法,一度陷入“娶妻还是娶女”的纠结当中。

这件事在家庭里是公开的秘密。艾尔莎表面没发作,但对朋友说过一句话:“有时候,我像是看着他们谈恋爱。”

伊尔斯最终选择搬出家庭,自行生活,从此与继父关系疏远。爱因斯坦从未就此公开回应,但在他与继女断联后,依然继续维持婚姻形式。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女性角色浮出水面

爱因斯坦的秘书贝塔,在1920年代中期与他关系密切。他甚至考虑让贝塔搬进家里,与艾尔莎共同生活

这个想法被朋友制止,但在爱因斯坦心中并未划界清楚。他对贝塔的感情延续多年,还在信中描述她的“天真”和“智慧”。

这么一来,整个家庭的关系图就变成了这样:艾尔莎是妻子,也是表姐;伊尔斯是继女,也曾是感情纠结点;贝塔是秘书,也是“精神伴侣”

这些关系像电线一样缠绕,哪根断了都要冒火花。

爱因斯坦的感情生活,没有“界限”这个概念。他提倡“自由恋爱”,但对“情感边界”缺乏认知。他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自如跳跃,却让身边的每一个女人陷入情绪深渊。

而他自己,从不被束缚。他一手搭建起一个关系网络,却从未为这个结构提供支撑。对他来说,“爱过”不等于“负责”,“关系”不代表“归属”。

家谱越翻越惊人,越看越眼花。

孩子没认,孙女没份,家人都靠边

科学上,他从不否认一个现象;但在家庭里,他常常否认一个人。

他有一个女儿,出生于1902年,却在他所有正式记录中“消失”了。这个孩子叫丽赛尔,是他与米列娃在未婚状态下生下的第一胎女儿

出生地在塞尔维亚,名字写在米列娃的手信中。爱因斯坦在信里明确写道:“你可以决定这孩子的去向,我不准备承担父亲的身份。”

几个月后,丽赛尔的踪迹消失,可能夭折,也可能送养,连死亡证明都没留下。

她这一生从未在户籍系统中存在过,也未在父亲的履历中出现过。直到1986年,这些信件被学者公开,世人才知道,“天才科学家”的第一个孩子,曾经被他彻底抹去。

1970年代,有一位名叫艾弗琳的女子,在美国生活贫困,公开自称是“爱因斯坦的孙女”。她是爱因斯坦长子汉斯的养女,但生母成谜,出生背景模糊。

她说自己一直觉得与爱因斯坦有“亲缘上的微妙联系”,但从未被家族正式接纳。

她曾向希伯来大学提起诉讼,要求获得祖父肖像权与稿费的部分收入。因为爱因斯坦去世后,把所有遗产和知识产权都留给了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子孙分文未得。

这个决定直到今天仍有效,大学每年靠“爱因斯坦”品牌收入千万美元,而真正的后代,只能靠打官司争一口汤。

艾弗琳晚年靠社会救助生活,患有精神障碍,生活潦倒。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姓爱因斯坦,可我不知道这对我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家庭逻辑:女儿不养,孙女不认,遗产不给家人。感情被排除在逻辑之外,亲情成了误差项。他设计了宇宙的方程,却抛弃了血缘的公式

爱因斯坦在柏林:混乱的私生活.凤凰卫视.2014-05-08.

爱因斯坦遗产多 孙女却分文未得在美潦倒过世.中国新闻网.2011-04-21.

“天才”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两次婚姻皆失败.光明日报.2013-03-23.

爱因斯坦曾孙忆曾祖父:非完美学生 偶像伽利略.武汉晚报.2012-03-01.

爱因斯坦曾出轨移情表妹 原配夫人成“佣人”.广州日报.2012-04-26.

相关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