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正月,南京城冷得刺骨。
权倾朝堂的左丞相胡惟庸,数日前仍立于百官之首,尽显风光。如今却跪于朱元璋面前,抖得如同那风中的树叶;他曾经那般威风,可如今却这般狼狈,实在令人唏嘘。
要命的罪名就一个:谋反。
告发他的人,是御史中丞涂节。
这事儿透着股邪乎劲儿——胡惟庸可是刚帮朱元璋干掉了“开国第一谋士”刘伯温,功劳苦劳都不小啊!
怎么一转眼,功臣就成了开国后第一个被宰的重臣?
朱元璋到底唱的哪一出?
这开国第一滴功臣血,流的也太快太蹊跷了吧!

图片来源网络
火箭升职与权力膨胀,埋下祸根
胡惟庸的发家史,可以说是明朝官场“火箭升职记”。他借着某些手段,迅速在官场里崛起,就如同火箭一般,一飞冲天。
他是安徽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靠着老乡以及开国功臣李善长的提携,从小小的知县开始,一路往上蹿,1370年,当上中书省参知政事(差不多相当于副宰相),1373年便管理了整个中书省,到了1377年,正式坐上了左丞相的宝座。
七年时间,从地方官,干到百官之首,这速度放现在,也是像坐火箭般。
最初朱元璋对他的表现十分认可,夸赞说,“颇具才华,行事也颇为谨慎”。
胡惟庸也确实会来事。
他充当起了“人肉过滤网”,下面官员弹劾他,或者他看不顺眼的人的奏章,他直接扣下,不让朱元璋看到,以此为皇帝“省心”。
他还懂得替老板“解忧”朱元璋一直对聪明绝顶、威望又高的刘伯温不放心,胡惟庸瞅准机会,借着去探病的名义,给刘伯温下了毒,把这位开国元勋给弄死了,算是替朱元璋除掉了一个心头大患。
此后他也没闲着,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把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跟一帮子老家在淮西的功臣勋贵(所谓“淮西集团”)抱成一团,势力越来越大。
问题就出在这“越来越大”上。
胡惟庸的胆子跟着官位一起长。
他觉得自己行了,开始不打招呼就决定官员的升迁贬谪,甚至生杀予夺!
连外国使臣(占城国)来进贡这么重要的事儿,他都敢瞒着朱元璋,想自己私下处理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朱元璋是谁?
那是要掌控一切的皇帝!
看着胡惟庸的手越伸越长,老朱的眼神越来越冷:这丞相的权力,是不是大过头了?
相权和皇权的矛盾,已经没法调和了。

图片来源网络
作死四步棋与皇帝的杀心已定
胡惟庸的倒台,真像是一步一步把自己往死路上送。
第一步:儿子出事,迁怒杀人,撞枪口上。1379年,胡惟庸的宝贝儿子坐马车飙车,结果翻车摔死了。
胡惟庸又悲又怒,把赶车的车夫抓起来,直接给砍了。
这事儿一下子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老朱呢当场拍了桌子,大声说道:“杀人就得偿命!”
胡惟庸吓坏了,赶紧想掏钱给车夫家属私了
朱元璋冷笑一声:“朕定的王法,是你用钱就能买的?”
这是皇帝第一次在明面上,清清楚楚地表明:我要办你胡惟庸了,信号灯已经红得刺眼了。
第二步:压住贡使,彻底撕破脸。
就在同一年秋天,占城国派了使团来南京进贡。
这事儿按规矩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皇帝。
可胡惟庸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把这事压下来,没告诉朱元璋!
在宫里的太监于街上偶然撞见了这些外国使臣之时,这件事情便败露了。
朱元璋在朝堂上大发雷霆,指着中书省的官员们骂:“你们想干什么?想把朕架空当摆设吗?”
当时的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吓得够呛,最后被逼得自杀了
胡惟庸尽管此次暂且躲过了,不过谁都知晓,朱元璋的那把刀,已然架在了他的脖颈之上。

图片来源网络
恐慌彻底地攫住了胡惟庸,他开始病急乱投医,走下了第三步:慌不择路,胡乱地拉盟友来埋祸根。
他找到犯了错正害怕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威胁他们说:“跟着我干大事(造反)不然你们现在就得死!”
他跟御史大夫陈宁躲在密室里商量,陈宁甚至说出狠话:“咱们干脆把姓朱的干掉,自己坐天下”
最离谱的是,他们居然想联络倭寇,策划了一个“蜡烛藏刀”的暗杀计划:让四百个武士假扮成进贡的使者,把刀剑藏在巨大的蜡烛里运进京城,找机会刺杀朱元璋
这计划听着就很不靠谱。
而就在这节骨眼上,胡惟庸老家传来“好消息”:说他家祖坟晚上冒红光,而且老宅的井里竟然突然长出石笋!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的祥瑞。
已经被恐惧和权力欲冲昏头脑的胡惟庸,居然真信了!
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走向了第四步:迷信祥瑞,脑子不清醒。
他哪知道,这些“祥瑞”和他的一举一动,早就被朱元璋的秘密警察——锦衣卫一笔一划记在小本本上了。

图片来源网络
结局:
1380年,正月初二这天,涂节居然突然间跳了出来,告发胡惟庸有谋反之事,就仿佛点燃了那炸药包的引信一般。
朱元璋二话没说,立刻就把胡惟庸给抓了起来,紧接着便迅速地将其处死。
可这事儿仔细琢磨,全是漏洞。
涂节自己就是胡惟庸的同伙,为啥突然反水?
而且告发完没多久,他自己也被砍了头。
传说有个太监叫云奇的,冒死拦朱元璋的车驾告变,说胡惟庸家墙里藏了兵。
朱元璋一上城墙就看见了?
那守城的士兵早干嘛去了?
这么多年都瞎了聋了?
这故事编得也太假了。
最关键的“通倭”大罪居然是胡惟庸死了七年之后才“查实”的!
人都死了才找到证据?
朱元璋的反应更是快得惊人,目标极其明确。
他一边大骂胡惟庸“谋反”一边火速干了一件影响中国历史几百年的大事:永远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从此以后,六部直接归皇帝管,而且朱元璋竟成了历史上权力最为集中的皇帝之一。六部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朱元璋的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接着以“肃清胡党”为名搞了个《昭示奸党录》,十年间开国功臣李善长等二十多个侯爵被杀,前后牵连诛杀三万多人!

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胡惟庸到底有没有真想造反?
他那些所谓的“谋反”计划看起来又蠢又漏洞百出,更像是一个被逼到绝境,吓破了胆的人做出的疯狂举动。
而朱元璋呢?
他可能早就看这个权力越来越大的丞相不顺眼了。
胡惟庸的狂妄、越权和作死,正好给了朱元璋一个完美的、不容置疑的借口:干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彻底把权力抓回自己一个人手里!
这个时候借机清洗掉所有可能威胁皇权的潜在力量。
胡惟庸除掉刘伯温,以为自己是在替老板分忧,殊不知在朱元璋眼里,他自己也不过是一把用完了就可以扔掉、甚至需要毁掉的刀。
胡惟庸的死,不是结束,而是一场大清洗的开始。
当那三万颗人头落地时,大明的朝堂上,再也没人敢挑战朱元璋的绝对权威了。
这把龙椅,终于坐得稳如泰山。
你说这开国第一功臣的血,流的冤不冤?
值不值?
恐怕在朱元璋心里,答案只有一个:为了皇权的稳固,没有谁的血是不能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