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云初
编辑|云初
前言
乾隆年间,江南春意正浓,微服私访中的皇帝忽然出了一道诗词对联:“洞中泉水流不尽”,本意借景抒怀,却考倒了一众大臣。连素以聪慧著称的纪晓岚也陷入沉思。就在群臣无言之际,一位衣着普通的女子,却给出了一个令乾隆拍案称奇的下联。
南巡途中,泉水激起诗兴
乾隆帝六下江南,是清朝盛世文化与皇权统御的集中体现。江南地带,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每一程舟车,不仅是体察民情,也是文人雅集的契机。每次南巡,乾隆总会微服前行,走街串巷,或登山观水,或访士人旧宅,诗兴所至,往往现场吟诵试才。

某年春日,乾隆御舟泊于江南一座著名山水之地。此地山势环绕,林木郁郁,一泉从洞中涌出,泉眼清澈透底,水流潺潺不断,四时不竭。乾隆见此景致,驻足良久,目光凝视泉眼,忽而动情,吟出一句:“洞中泉水流不尽。”
这句上联结构工整,语义清雅,字面上描绘了天然泉水的持续流淌,象征着自然恒久、生生不息。然而,这一句更深的寓意,熟悉乾隆诗风的人自然体会:泉水不断,如帝恩长流,既是咏物写景,也暗藏对“盛世永固”的帝王心志。
在乾隆心中,这句对联不仅仅是对景之作,亦是一种文德政治的象征。作为御前随行大臣的纪晓岚、和珅、刘墉等人,也都习惯了乾隆偶尔即景而联,用于考校朝臣才思、文识与机敏程度。
这一次,乾隆吟出诗句后,四周臣属却不敢轻易对答。因为这句诗虽不显艰涩,内里却暗含政治隐喻。泉水不尽,如同朝廷恩德不息,若对得太俗,显轻慢;若对得不工,或伤语义,恐惹主子不快。

众人缄默不语,气氛逐渐凝固。
纪晓岚沉思未答,乾隆不怒反喜
在人群中站着一位神情凝重的中年文士,正是号称“机锋辩才”的纪晓岚。他历任翰林学士、大学士,素有口才卓绝之名,几次在对联场合化解乾隆刁难,在文人中威望颇高。此前类似场景,若无人接对,乾隆多以纪晓岚为救场人。
然而,此刻的纪晓岚也未立即作答。他站在泉边凝望,眼神中闪过一丝迟疑。他并非词穷,也并非畏惧,而是深知这句诗表象之后所隐藏的政治意味。乾隆的每一次“诗兴大发”,都不仅是文学游戏,而是权力场上的一次博弈测试。

乾隆素来擅长用文化考校文臣,一方面显露其雅好文治,另一方面也检视臣下是否“知君意”。若对答轻佻不敬,或意旨偏颇,都会被视为不忠不敬之举。纪晓岚心知肚明,若贸然出句,稍有不慎,不仅令乾隆不快,更可能招致政敌言柄。
因此,他始终站立沉思,反复权衡,不敢轻易出声。
乾隆看出了纪晓岚的顾虑,并未露出不悦,反而微微一笑。这种文人君臣间的默契,是康乾文化风范的典型象征。皇帝既是题主,也是评判者,有时更是“设陷”的考官。对得好,是才华;对得不好,是无礼;对不上,也能理解为慎重。
而此时,泉边众臣仍无人应对,乾隆轻轻点头,表示“此题有点难度,连纪晓岚都不愿贸然出口”,语中无责,反倒多了几分欣赏之意。

正当众人以为今日对联将止于此,一声轻咳从人群后方传来。
人们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衣着朴素、手提竹篮的中年女子缓步而来,神色自若。她没有华服簪花,也无显赫背景,但面容沉静中自带几分书卷气息。她行至泉边,抬头望了望泉口,又看看山林,面露微笑。
女子开口:“大人所作诗句,若许草民对答,小女子倒愿一试。”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乾隆一愣,随即捻须微笑,露出兴趣之色。
这一刻,江南山林之间,一场不同寻常的文化对答,即将揭开下文——一个普通村妇,能否给出真正匹配的下联,破局乾隆诗题,令人期待。

才女应联,一语惊四座
山泉边,众人正沉浸于沉默之中,那位村妇已从人群中走出。她并无华丽衣饰,脚着布鞋,手提菜篮,身形瘦削,面容因常年劳作而略显粗糙。然而,她的眼神却清明如水,吐字之间含有沉稳气质,仿佛与周围景致浑然一体。
她站定后,没有多余动作,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高山玉树万年青。”
这一刻,如有春雷乍响。她的声音不高,却如泉水落石,字字清晰。她的眼神未曾扫向任何人,语气平和中透出自信。

上联“洞中泉水流不尽”,以洞泉喻江山绵延、皇恩浩荡;而“高山玉树万年青”,则以高山比君德,以玉树象征帝王的根本之业,青翠不衰,寓意万世不绝。上下联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不仅符合声律,也准确承接了乾隆所设的意象与情怀。
现场一时鸦雀无声,只有泉水依旧淙淙作响,仿佛也在默默回应这一对仗之美。
乾隆并未立即说话。他静静地看着那女子,眉头略扬,眼中闪出一丝不可掩饰的惊喜。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句出色的下联,更是来自真正民间的智慧体现。文臣、学士,哪怕纪晓岚都不敢贸然应答,而这名村妇,却用最自然的方式,完成了文化与心灵的回应。
随行官员中有人试图上前呵斥,乾隆却抬手阻止。他迈步向前,来到女子身前,语气庄重地说道:“你这下联,妙极。”

他没有更多赞语,但“妙极”二字一出,足以表达其认可。随后,乾隆吩咐身边侍从:“赏黄金十两,此女才思敏捷,当嘉奖。”
女子闻言,却未即刻叩谢,而是放下菜篮,轻轻躬身:“谢主隆恩。但小女子不过随耳所闻,自幼识些字理,对诗词一知半解,不敢妄受大赏。”
乾隆闻之,沉吟片刻,再道:“此非凡才,若只赏金,未免俗气。”他转身对纪晓岚道:“江南钟灵毓秀,连民妇皆知诗礼。此风不可断。”
纪晓岚躬身应和:“皇上所言极是。此女之才,实非常人所及。”
女子被再次赞许,这才轻轻叩首受赏。她提起竹篮,转身离去,步履稳健,未显半分羞怯。泉水依旧,春风吹动她的发丝,消失在山路尽头。

民间智慧与帝王雅量
这次看似偶然的泉边对联,实则是一次深层文化交汇的写照。乾隆帝虽贵为一国之主,却不倨傲于权威。他设下对句,并非单纯戏弄群臣,而是藉由文字的碰撞,感知人心、考察风雅。对联未对出,他不怒;被村妇一语惊艳,他不妒,反而当众赞赏、公开奖赏。
这份从容与雅量,正是乾隆所信奉的帝德体现。在他漫长的执政期间,常以诗词联句为媒介,与文人交流心志,也曾在江南亭台楼阁中试才题句、即景成诗,留下诸多文化印记。此次泉边之联,在史书记载中或未明示,但在清末民国以来的地方志、文艺讲述与民间传说中多有演绎,可见其影响之深。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所显现的另一侧面——“才不拘贵贱”。在儒家传统中,士人常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然而民间才智、妇孺学识却常被忽视。乾隆此举打破了这一藩篱,不仅表彰了女子才情,也间接肯定了其背后文化教育的普及。

那位女子虽未记名于正史,却因一句对联留名于后世。她所说的“高山玉树万年青”被后人反复引用,成为文学教材、诗词研究中的经典例句。许多学者指出,这不仅是一句巧对,更隐含对君主、国家、文化永续的理想。
乾隆回京之后,还曾在《南巡记》中留下关于江南文风与风土人情的诗文。有人考证,“泉流不尽,高树常青”被乾隆用于后期修建的一座私园题联之上,或许正是纪念此次“诗缘泉畔”的奇遇。
从这一文化小事中,我们能看到康乾时期文化政策的成效:不拘出身,尊才重学;不拘场合,推扬诗礼。这正是一个王朝盛世背后的精神支柱。
历史如泉,文化似树。那一日的泉边对句,如今仍在文字之间流转,像泉水般,涓涓不息;像玉树般,长青不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