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印巴空战中,中国歼-10CE战斗机以超视距拦射战术击落多架印度阵风战机的战绩,无疑为中国军工出口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就在舆论热议沙特即将采购80架歼-10时,沙特却与美国签署了1420亿美元军售大单,其中虽未明确包含F-35A,但采购方向仍以美式装备为主。
大家好,我是熊猫阿七,见字如面!
这种性能胜利与市场选择的错位,揭示了国际军贸市场的残酷现实——武器销售从来不是单纯的商品交易,而是地缘政治、战略博弈与利益交换的综合体。正如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军贸订单的流向往往与权力结构深度绑定,性能优劣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
一、性能优势≠市场优势:军售背后的政治溢价
尽管歼-10CE在实战中展现了碾压阵风的超视距打击能力(PL-15E导弹射程达160公里,远超AIM-120C和R-77-1),但沙特选择美国武器的逻辑却与性能无关。从特朗普时期的1100亿美元订单到如今的1420亿协议,沙特的采购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通过向美国支付安全保护费,换取其在中东事务中的战略支持。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百年前的外交铁律,在沙特与美国的军购关系中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便美国武器价格虚高、实战表现欠佳,沙特仍需用天价订单维系与美国的盟友关系,毕竟在也门战乱与伊朗对峙的阴影下,美国的军事庇护远比战机性能更具价值。

这种模式在国际军贸市场屡见不鲜——印度当年以78.7亿欧元采购36架阵风,单价近2亿美元,远超歼-10CE的8900万美元,其核心诉求是打破对俄制战机的依赖,向美欧示好。正如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武器采购的醉翁之意,往往在于政治站队的投名状罢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自身也在利用性能劣势谋取利益。沙特此次采购的MQ-9B无人机已被胡塞武装击落20余架,AIM-120C8导弹单价是霹雳- 15E的两倍且技术落后,但美国仍通过捆绑销售F-15升级方案,其价值超100亿美元来榨取利润。这也直接印证了军贸市场的潜规则:武器的定价权往往掌握在能提供政治背书的卖家手中。就像老北京的茶馆里,茶钱是其次,买的是掌柜的面子和江湖地位。
二、地缘博弈的人情经济学:从巴基斯坦到塞尔维亚
巴基斯坦采购土耳其阿尔泰主战坦克、可汗战机等高价低质装备的案例,本质是中东国家通过伊斯兰兄弟情谊进行的利益输送。沙特、阿联酋等国出资支持巴基斯坦军购,既能巩固宗教纽带,又能通过土耳其这个北约成员国获取西方技术,实现一份资金,两份人情的政治收益。这种模式下,武器性能退居其次,地缘联盟的维系才是核心目标。正如民间俗语所言:亲兄弟,明算账,但在政治博弈中,明算账往往是为了更长远的亲兄弟关系——而这一切的底层逻辑,仍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东王爷们借军购搭建利益共同体,土耳其借军售跻身地区强国,巴基斯坦则用装备换取资金支持,各方各取所需,性能优劣不过是利益交换的幌子。
塞尔维亚的选择更具典型性。尽管武契奇深知歼- 10CE的性价比远超阵风,但为了重返欧盟谈判桌,仍以30亿欧元采购12架阵风。这种入会费式军购,本质是用高价武器换取欧盟成员国的政治支持。正如法国向埃及推销阵风时附加债务延期,向阿联酋承诺外交支持,武器早已成为地缘博弈中的筹码。在这场游戏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市井智慧,被演绎成大国间的阳谋——国家利益面前,武器性能不过是可置换的筹码,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铁律,在塞尔维亚的无奈选择中敲响现实警钟。
三、中国军工的突围困境:从价格优势到体系竞争
中国武器出口长期依赖亚非拉市场,买家多为经济实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市场结构导致出口规模难以突破。尽管歼-10CE、054AE护卫舰等装备在性能上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在高端市场仍面临多重壁垒:
1、政治壁垒:欧美通过技术封锁+联盟捆绑构建护城河。例如美国以F-35为筹码,迫使沙特放弃采购歼-35;土耳其曾利用中国红旗- 9竞标施压美俄,最终撕毁合同转向S-400。这正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国军工常因大国博弈成为牺牲品——当美国将军售与是否听话挂钩,当欧洲将军售视为联盟投名状,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现实,让中国军工在高端市场举步维艰。

2、体系劣势:西方军售常伴随培训、维护、情报共享等增值服务。印度采购阵风时,法国不仅提供RBE-2AA雷达源代码,还承诺40年生命周期保障,这种全体系交付能力正是中国军工的短板。如同买手机不能只看硬件,生态服务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而西方正是通过利益捆绑构建起牢不可破的军售生态,让客户即便明知性价比更低,也不得不继续续费。
3、品牌认知:SIPRI数据显示,美国占据全球43%军贸市场份额,中国仅占5.9%。这种差距不仅源于技术,更源于西方长期塑造的高端军工品牌形象。就像奢侈品市场,老佛爷的标签远比布料本身值钱——而打破这种品牌壁垒,需要的不仅是性能突破,更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积累利益共享的话语权。
四、投资启示:警惕实战神话,回归战略本质
此次印巴空战的胜利,短期内可能刺激投资者对军工股的热情,但长期来看,军贸市场的规律并未改变。沙特的1420亿美元订单中,实际落地比例可能不足预期,而中国军工的突破仍需时间。投资者需清醒认识:
1、军贸投资的政治性:武器采购往往与外交政策绑定,例如美国通过军售强化对盟友的控制,俄罗斯通过军售维系传统势力范围。这如同一朝天子一朝臣,政策风向一变,订单可能瞬间蒸发——毕竟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世界里,今天的战略伙伴,明天可能因利益冲突转向对手。
2、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五代机、高超音速武器等新技术的出现,可能颠覆现有市场格局。例如歼-35成熟后,沙特可能获得与F-35A抗衡的筹码。在这个领域,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想象,但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市场优势,仍需突破地缘政治的利益枷锁。
3、风险对冲的必要性:地缘冲突、政策变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军贸订单大幅波动。例如土耳其的可汗战机项目,若无法解决发动机问题,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投资军工股,需要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智慧——毕竟在利益至上的军贸市场,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改写订单走向。

五:性能是基础,政治才是天花板
歼-10CE的实战胜利证明了中国军工的技术突破,但沙特的选择也警示我们:在国际军贸市场,性能是入场券,政治才是定价权。未来中国军工的突围,不仅需要提升装备性能,更要构建技术+外交+金融的综合竞争力。对于投资者而言,盲目追捧实战概念股可能陷入“三哥式”陷阱,唯有理性分析地缘格局与战略逻辑,才能把握真正的投资机遇。
正如塞尔维亚用30亿欧元换来的教训:军购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答案往往藏在武器之外。而这,正是国际政治最残酷的现实——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权力的游戏中,技术的光芒常常被利益的阴影遮蔽,唯有读懂棋盘背后的利益逻辑,才能在军贸市场的博弈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