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热门图文
京剧《挑滑车》
大家知道,中国的传统戏曲,有第三大特性,那就是:“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
那么,详细讲,“综合性”指的就是中国戏曲里所包括的很多艺术元素,这其中有舞蹈、音乐、文学、美术、武术、杂技、绘画、雕塑、造型以及表演艺术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贵妃醉酒》杨贵妃闻花,手里无花却有花
那么它的第二个特性就是它的“虚拟性”。“虚拟性”指的是没有实物的一些表演,在中国戏的舞台上,有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的,没有道具和实物的场景,演员会借助一些道具,或者没有道具全凭虚拟表演,将戏里所要阐述的内容表现出来,而观众也完全接受这种表演;心领神会,完全不会计较台上有没有实物,而只在乎艺人的表演和艺术呈现的高低。
那么第三点就是它的“程式性”。国戏的“程式性”,是指在我国戏曲的表演中,在长期的承传演绎实践中,前辈艺人总结出了一整套,有规律的表演技巧模式。这种模式贯穿于传统戏曲的“方方面面”以及“唱念做打舞”。
戏曲中的表演、唱腔、舞蹈、打斗、龙套、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都有它一整套的规范。国戏就是在这些前人总结出的规范内,进行有“规矩”的自由度表演,这也是国戏有别于其他中西剧种的重要特点。
所以,我曾经总结过一句话来形容国戏的特点,传统戏曲就是:“在严格程式规范内的自由度表演演唱。”
要说中国戏曲的美妙之处,主要在它的“程式性”和“虚拟性”。这也是它有别于西方戏剧的重要两点。
先说“程式性”。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他的动作,身段,演唱,服饰,舞台布置,无不具有程式性。我前面说了,戏曲的表演就是:“在严格程式范围之内的自由度表演”。手眼身法步都是有要求的,但做到什么程度就看演员个人的功力和表演了。
另外它的服饰也具有“程式性”,戏曲的服装基本上都是明清两朝的服饰改良而成的。不管戏台上演的是哪个朝代,穿戴都是这两个朝代的服饰。另外,生旦净丑,无论演什么人,基本上都有一套和这个人相关的服装。这又 涉及到了国戏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舞台上讲究“三不计”:一是服装不计,二是道具不计,三是唱词不计。
明朝和清朝的服饰一起呈现在舞台上,这就是老戏的“服饰不计”
国戏这样可不是胡来,而是老祖宗智慧的一种体现,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的如何解决,“不计”就好解决“计较了”反而没法解决。
第二点,就是它的“虚拟性”。中国戏曲讲究虚拟性,比如说开门关门、进门出门,台上并没有门,一拉就是门。上山下山,上船下船,桌椅板凳就是山。从这里跳到那里就上了船,音乐演奏的水声中拿桨人和坐船人的上下起伏表演身段,能体会到人们已经在船上行走了。
还有就是几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挥舞马鞭的代表上马下马。拿车旗子代表在坐车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戏曲的虚拟性,也是有别于西方戏剧的地方。西方戏剧讲实景,布莱希特认为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更利于戏曲的表演,从文化的角度讲更先进。
民国初年很多的留洋学者,回国以后就想改变改造中国戏曲,他们顽固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的先进的,不止人家的科学技术,还包括文化艺术。比如,齐如山,胡适,郁达夫,有的就直接认为中国戏曲是破烂垃圾建议废除,比如鲁迅。
这些文人实际他们都没有从本质上对中国戏有所了解。中国戏的高明之处,恰恰是它的“程式化”和“虚拟性”,如果把这些都改造了,也就没有什么中国戏了。
现在很多的所谓留洋的导演,用西方的那一套来改造中国戏,结果改造来改造去,最后都失败了,老百姓不爱看。他们胡折腾了半天,演了几场,也就草草了事了,他们自己可能也不明白怎么回事,这实际就是不了解国戏的原理而造成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